她有多少孩子
作者:理由
四
人民政府接管协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开始。
那次运动以抗美援朝为背景,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组织分析了协和的队伍状况,认为妇产科主任为人正直,经历单纯,把她列为重点,殷切地期望她能带动全院。
政治找到头上来了。身临其境和侧身旁观毕竟不是同一滋味。她一百个想不通:"外国人帮助我们培养人才,我的本事也是跟人家学来的,让我去上台发言,那不是过河拆桥么……"她想不通就说,表里如一,一泻而尽。她跟办公室里的一位年轻姑娘顶嘴争辩,面红耳赤。直至抄起电话,庄严地向院长提出辞职。
院长不管事了。旧协和乱套了。
她回到家里,坐在两层小楼门口的台阶上,面对院子里一棵高高的太平树发愣,心里很不太平。这棵太平树陪伴她几十年了,从那间寂静的小房子里凭窗眺望,一年一度春风绿,在独身生活中给过她不少安慰,眼前却使她触景伤情。几十年了,她洁身自好,扪心自赏,洁白得就像是一朵白兰花,有什么可"改造"的?"唉,说我受了洋人的影响,真冤枉。我连穿皮鞋都嫌沉,穿了几十年的布鞋呢……"
那次运动的思想工作很细致,领导上亲自出面找她谈心。她沉着脸,侧着身,坐在张大中同志的面前:"找我谈也没用。我可不像年轻人那么好说服。年轻人像一张白纸,我的这张纸是写满了字的。"
"是呀。"张大中笑了笑:"你的纸是写了不少字,但有些是很好的字呢!"
她听了心中一热。瞧瞧眼前这个党的干部,那双眼睛闪烁着诚挚和期望,不像有什么恶意呀!她不再故意回避了,她觉得这个同志也是蛮讲道理的。
过了几天,她的办公室里的那位姑娘走了,又来了一个男青年。这个青年很文静,二十几岁就戴上一副远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
"林主任,您年轻的时候为什么不成家呀?"
"事业和家庭二者不可兼得。"
"您想过没有?为什么过去把持协和的那些人二者可以兼得,而您却不能呀?"
这是她从未想过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了。那个青年问不下去就不再问,过些天又找到新的话题。
随着工作的深入,协和的各科室揭发了大量的事实,说明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受迫害的惨痛经历,令人触目惊心。面对这些事实,林巧稚开始怀疑自己的认识了。
当她认识不到的时候从不粉饰自己,一旦转变了也真正发自内心,这就是她的品格,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品格。她主动找到领导,要求上台发言。
经过一番认真的准备,在东单三条的小礼堂召开了全院大会。她第一次登上政治的讲坛,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重新回顾了自己的半生。她讲到青年时期天真的理想,讲到旧协和对她这样的女医生无情的榨取,讲到了那次失约的同学婚礼,讲到她所见到的旧社会妇女和儿童的水深火热的生活……从她心中淌出的长长的流水,激动着每一个到会人的胸膛。她正气凛然地说:"现在我总算看清楚了,我要过这条河,拆这座桥!"年老的同事听了陷入沉思。当时正在协和深入生活的剧作家曹禺感动得热泪两行,走上去和她握手。年轻的医务人员涌到跟前,狂喜地把她举过头顶,高高向上抛起。会场在她眼前晃动,门窗在她眼前摇曳。窗子外面闪耀着一片蔚蓝的天空!
她写了一篇文章,登在《人民日报》上,题目就叫《打开协和的窗子看祖国》。
此后的林巧稚,人们提起常常这样说:"她呀,好像一下子'长开了'!"
她变得爱说爱笑了。妇产科调来不少女同志,事业心都很强。她若是见谁到了岁数还不结婚,真比当事人还要着急,张罗替人介绍对象:"喂,怎么还不结婚?可得抓紧哪!"
"一个人也挺好,您不就是这样嘛……"
"可别跟我学。"她摆摆手说:"我的情况不一样,谁让不早一点儿解放呢!"
她用整个心灵感受了"解放"这两个字的含义。不知什么时候,在她家的房子里,在那静静的墙壁上,新添了一幅精致的镜框,镶着开国大典盛况的一帧画片。这个划时代的光辉画面,对她更有特殊的意义。她默默凝视着,虔诚地擦拭着,仿佛要擦净蒙在心头的一丝灰尘,擦拭感情深处的永远懊悔,直擦得新生活光明四放,满目光辉……
首页 2
3 4 5
6 7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