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多少孩子
作者:理由
一
五十九年前,年轻的林巧稚携带着小小的行李卷,离家北上的时候,在她的面前横着一条滔滔滚滚的大河。
当时的长江渡口,没有大桥,也没有轮渡,只有摇摇晃晃的小木船。她登上小木船,同舟人向她投来惊奇的目光:这么年轻的姑娘,不过十八岁的样子,看上去是个外乡人;为什么只身远走,也闯进这条艰难的生活激流里来飘荡?
艄公问道:"姑娘,不是本地人吧?"
"家在厦门,鼓浪屿。"
"到哪块去?"
"上北京。"
"呵,这一趟真不近哪!"
她神情自若,文静地凝视着迷蒙的北岸。她早就听说,在遥远的北方,古老的北京城,有一座绿瓦覆盖的大楼,到那里去可以学得深奥的医术。老师和同学们都夸她生得一双巧手,怂恿她这样做。在那时,对一个少女来说,这真是一种勇敢的抉择。她所依据的是一条稚气的信念:既然男人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有自己的职业、家庭和孩子……这些,女人也应拥有。妇女不能永远做别人的附庸!小木船在江心吱吱哑哑地摇啊摇,年轻姑娘的天真理想也在眼前摇啊摇,她想得太美了。
她考进了协和医学院。
民族情调的绿色玻璃瓦只是一种精巧的包装,在绿瓦覆盖下是美国的几股教会势力合办的一所医院。这里的医学确很深奥,深奥得近乎冷酷。好像医学的服务对象不是病人,病人只是研究医学的一种工具。同学之间竞争很激烈,竞争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布医济世,而是为了扒住生活地位的阶梯不致滑坠。谁要是找到一本有用的参考书,恨不得藏匿在怀里对所有人保密。她本可不参加这场竞争的,一个心清似水的姑娘,并无贪婪的欲望。那种朦胧的妇女解放的概念鼓舞着她,偏偏要争一口气。其间她几次回到鼓浪屿,收入微薄的父亲告诉她供不起学费了,哥哥决心破釜沉舟,几次支援了妹妹。她发奋用功,成为班里的高材生。八年过去,班里的同学刷掉一多半,毕业时她名列全班第一。
一个姑娘家熬出来多不容易呀。可是她很快发现,要想在这里继续立足还得比别人多花几倍的力气。
当时的协和除了护士之外,再也没有妇女担当的职务。护士只要没结婚的,结了婚很快就解雇。林巧稚当上一名实习医生,这在协和是别开生面的。实习医生有一项额外的负担,兼任住院医师。那两年总医师生病了,院方对她说:"你也代管一下吧。"于是,她一个人干了三个人的事。这是对一个职业妇女的劳动无情盘剥,超额榨取,然而她并不意识到。
她每天由门诊跑到病房,又从病房跑到手术室,一点空闲时间也没有。忙到吃晚饭的时候,时钟敲过八点,她立刻撂下碗筷,抓起电话,照例向主任汇报一天的事。有时,她应同学之邀,将去莅临一次别人的婚礼。女友成家了,她也跟着喜气盈盈的。她站在镜子跟前,脱下白大褂,换上一身新衣服,细心地装扮着自己,想象着朋友相会时的欢快情景。忽然,电话铃又响了,主任要她去执行一项指示。当她再度换下衣服时,心里是一番什么滋味!别人的婚礼都顾不上参加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想也不敢想了。
但是,她并不是独身主义者。她的性格和乖僻的独身主义者相反,喜欢生活中的一切情趣。她热爱音乐,喜欢郊游,迷恋莎士比亚的诗,沉浸于纵情的谈吐……总之,三十年代一般知识妇女所喜欢的东西,她也喜欢。她的性格明快、外向,从不善于掩饰自己。而现在她不得不把这些都掩埋在心底。她对人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生活和事业二者可以兼得。成了家的妇女身上就会多一副担子,两副担子会把人压垮呀。几年过去了,她那光润的脸上平添了皱纹,短暂的青春像流水一般消逝。由于她工作勤奋,医术精湛,被升为妇产科主任。这是我国医学界第一个由妇女来担任的主任。朋友们跑来祝贺,社会上的很多妇女也引以自豪,多么令人羡慕呵!她真的如愿以偿了吗?十数年前,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坐着摇摇晃晃的小木船飘过长江时,荡漾在心中的理想,至此只实现了一半。她得到在社会上立足的职业,却失去了一个妇女应有的普通的生活,难道这就是妇女的"解放"么?
命运对妇女太不公正了!
首页 2
3 4 5
6 7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