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美的汉字史
|
优美的汉字史 海口市琼山华侨中学 杜经娟 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在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充实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优美的汉字史。 班级:高一四班 组长:杜经娟 副组长:陈江文 组员:黄香波 陈荣山 吴雨琴 黎子连 一、课题的确定 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在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也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充实了自己的课外知识。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二、开提报告 1、简要背景说明: 题目源于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都被文中所介绍的各样的汉字类型所吸引,都认为汉字中蕴涵着伟大的艺术。 2、目的与意义: 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 3、与课题相关学科: 物理、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化学、生物。 4、活动计划: ⑴ 活动步骤概述: 第一阶段: 用查资料的方式,了解汉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等等。从而确定一条科学的研究路线。 第二阶段: 按照研究路线确定研究重点,分工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论文。 ⑵ 详细活动步骤及任务分工: 第一阶段: 由黄香波、陈荣山、黎子连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查找关于汉字历史的资料。由吴雨收集相关图片。 第二阶段: 资料整理,发表各自的意见,见意,看法和结论及想法,设计灵感。 第三阶段: 由陈江文将初步的资料整理并打印到电脑上,存入 U 盘中。在由杜经娟进行全面整理。 ⑶ 活动所需条件: 交通工具:公共汽车。 其他:计算机上网。 ⑷ 表达形成: 文字、图片 ⑸ 任务分工及岗位: 组长及副组长:杜经娟、陈江文。 职责: ① 与组员教师们及其人联系,起到协调的作用。 ② 主持会议。 ③ 把握课题发展方向。 ④ 把握决定。 ⑤ 为组员讨论组织资料。 ⑥ 记录每次活动过程。 ⑦ 向网上提交信息。 ⑧ 保持记录。 信息管理员:吴雨琴、黄香波。 职责: ① 保存组内成员收集到的信息。 ② 为全组讨论收集信息。 ③ 统计数据。 打印员:陈荣山、黎子连。 职责: ① 细查资料的遗漏。 ② 负责用电脑打印最后报告。 三、报告结构 1、什么是汉字? 2、汉字的起源。 3、汉字的构成。 4、中国文字的演变和汉字字体的变化。 5、汉字与文化。 6、汉字的数量。 7、汉字的结构。 8、汉字今后的发展。 四、附录 问卷调查 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可以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正在进行对汉字历史的一次课题研究,这有利于我们增长见识,也有利于别人了解汉字,希望大家可以认真回答,谢谢! 1、你知道汉字起源于什么时候吗? A、知道(56%) B、不知道(44%) 2、你认为汉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吗? A、(52%) B、(48%) 3、你知道汉字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形态的吗? A、(60%) B、(40%) 4、你对汉字的历史感兴趣吗? A、感兴趣(56%) B、不感兴趣(44%) 5、你认为汉字的历史今后会不会被埋没? A、会(24%) B、不会(76%) 6、你认为人们有必要了解汉字吗? A、有必要(72%) B、没必要(28%) 7、你对那些对汉字历史一概不知的人有何看法? (经典语句:两种看法,外国人──情有可原,中国人──典型文盲!!) 五、论文 1、什么是汉字? 中国字,我们现在使用的,包括繁体字,就叫汉字。 2、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副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印,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这种种传说都是靠不住的。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画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3、汉字的构成: 汉字的构成主要有三种: 象形法: 这是汉字的最早方法,因此创造了最原始的文字,例:“日”写成“⊙”等等……这些象形字经过逐渐的演变,到后来都改变了原字的形体,变成了后来方正的字体,有的笔画减少了,有的笔画增添了,有不规则变成了有规则的字体。 会意法: 象形字比较容易看出造字的道理,但它们不能表达抽象的意思。古人便创造了另一种造字法──会意法。就是用不同的符号或借用“象形字”加上一些符号来表达一个抽象的意思。例:“明”字写成,意为“日”和“月”带来光明。“旦”字写成,意为太阳出地平线而升起。 形声法: 象形字和会意字都能从字形上看出字的意义,但却不能读出声音。因此又创造了形声法来造字。把表示声音的声旁和表示意义的形旁搭配起来,组成很多新字。例:“爸”字是表音的“巴”字和表形的“父”字结合,“芭”字是由“巴”和“艹”搭配而成。这样文字越造越多,据统计,形声字占汉字的90%左右。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4、中国文字的演变和汉字字体的变化: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上的“甲金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既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战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也有它根本性的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不方便,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变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柔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既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使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之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书中又有大,小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⑴ 甲骨文: 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和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商时期尚未统一。 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 ⑵ 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为最。史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⑶ 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标准字体。由大篆简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笔力就遒劲之意。小篆之形体结构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作了改换并归。与大篆相比较无象形性。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其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⑷ 隶书: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著的变化是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角变成有角。 一般人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书,这只是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书中的“八分”而言。“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隶书发展到把分,已经是姿致成熟。隶书因其字较方正、后世,故带有赶正不阿的严肃感觉。 ⑸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包含了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早之简捷等。着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且为世人所喜爱。楷书有一种稳重而衍生出宁静之感;文字因个人书写的方式,性格之异,而有不同风格的同有一字体。与宋徽宗的瘦金体同样是以细线条勾勒出文字,但因转折处以圆滑的方式表现,呈现出与瘦金体截然不同的视觉感。 ⑹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书)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⑺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有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奏章而得名。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今草大部分较章草及行书更趋于简捷。草书给予观者喊放不羁、流畅之感。 汉字的起源是一个未解之迷。说到汉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现在3300年前,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发现了5000个以上的甲骨文单字,其中可以认识的约有1700字。从一定程度上讲,同样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没有理由落后于人后那么多!思索的同时,我们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会意和形声成分,在这些甲骨文中,“会意字”不到80%,形声字占20%多。这与古代埃及人、苏美尔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如古埃及、古希腊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经用巨大的石块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时,中国却只有?土建筑。在古埃及人已经在坚硬的石头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图案时,中国却只能在兽骨或龟甲刻出粗糙的划痕。但是看看中国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却又远远高于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图形。似乎汉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阶段,直接进入了一种更抽象的较高级阶段。汉字发展经历的象形阶段:表意──形声的途径中,象形阶段几乎没有,所谓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被高度抽象了。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汉字更不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了,当希腊人建造帕台侬神庙的精美雕塑,罗马人建立万神庙的巨大?顶时,中国还只有秦汉时期?土的长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马俑,但是秦朝的小?已经是一种全国统一的规范文字了,汉朝的隶书与今天的汉字已很接近。无论是跳跃着前进的文字文化,还是中国汉字这一庞大的复杂语言文字符号系统,都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象形表达了。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 通假子,如“说──悦”,开始出现在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接像用母语思考一样。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对于外语好的个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费劲。但要他翻译出来,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如果人人都花大量精力学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像历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一样,彻底消失了。最好的选择就是像阿拉伯人或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那样,以少数擅长语言的人进行大量的翻译工作之后,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传播、普及。只有这样,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语进行高效率的思考、创新。 汉语现在在英语面前面临的困境是:基于这个语言的文明正处于高峰期──并不像阿拉伯人面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那样,是处于经失落的静态文明;也不像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面对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兰文明。现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识、新思想依然在英语世界产生,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事实上的国际社交语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无前例的。从使用它的人口来说,以英语为母语的认输仅次于汉语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约有4亿多人。然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在一定程度声使用英语的人数,要远比这多得多,可以说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民族。所以,现在并不能简单地因为学习英语消耗了学生大量时间,就不该学英语了。光学好英语是不够的,。全民学英语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质,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果从利马窦、徐光启向中国传播西方文艺复兴思想算起,已经几百年了;如果从鸦片战争,从林则徐翻译西方书籍、报纸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使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算起饿额,到现在也有近百年的时间了。当代的中国,应该是学习英语与翻译并重;最重要的是要开始用母语思考、创新。提高科研、新闻等行业从业者的英语水平,与普及基础教育,普及先进科学文化思想并重。不应该在中国把英语变成像欧洲中世纪或文艺复兴时期的拉丁文那样的“贵族语言”。 文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痕迹,中国文字的演变是跳跃式的,是华丽的,是耐人寻味的,就如同中国的历史一样。中国人创造中国文字,中国文字也同样引导着中国人前进。 六书一词出于《周礼》:“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说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解释。 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讪,“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后世对六书的解说,仍以许义为核心。 六种构造条例解说: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看到太阳时所看到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的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象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的“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 转注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六书的运用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5、汉字与文化。 6、汉字是生命的奇迹: 历史上的人、事、物总是循着成、往、坏、灭的规律在循环着。文字也不例外,西元前三千多年的巴比伦“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都曾在人间大放异彩,却在一千多年前悄悄的走下舞台,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古董。而比较年经的拉丁文、希腊文等,虽都曾经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到如今都已经奄奄一息了。 汉字从商甲骨文距今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些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的方法,早都已齐备,是一种完全成熟的文字,离草创时期已经很远了。但在走过的长远生命中,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像元朝蒙古人对汉字的恣意践踏,满清因“文字狱”而掀起残酷的诛杀,到近一百多年来,知识份子把汉字视为腐败落伍的根源等等。尤其中共更以国家政策来消灭汉字,1936年其果实的党魁毛泽东说:“我们要建立社会新文化,我们非废除中国方块字不可”。1951年又说:“文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的共同方向──拼音化”。“在实现拼音化以前,应先简化汉字”。 再加上西洋拼音文字,挟着科技、武力,铺天盖地而来,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中,汉字无声的承受一切的责难、毁谤,它不加辩驳,也不畏缩,默默地展现着自己坚韧的生命力。如今,全世界掀起了一股“汉字热”,如潮水般锐不可挡,汉字在世界舞台又重新展现它的光彩。汉字跨越生老病死的规律,展现生命的奇迹。 汉字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承转、发扬,最好的媒介就是文字。中华文化连绵五千载,博大精深。 几千年前的中医、科技,儒、道两家天人合一,博大的胸怀等等……,这些文化的结晶,都是靠汉字来承传宏扬。打开汉字这扇门,你才能看到中华文化的深奥。汉字不只是语言的记录,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存亡与荣辱,也承载人民的血泪和欢乐。记下圣贤的无尽智慧,也记下暴君的胡作非为。汉字因承载中华文化而丰富,中华文化也因汉字而宏扬。日本、韩国、越南因使用汉字深受中华文化熏染。几千年来,汉字和中华文化总是携手同行的。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来表达语言的声音,字义来自拼音。若语言声音改变,字义随之改变,所以字母本身并没有独立的意义。 但一个汉字可有不同的念法,山东人有山东人的念法,客家人有客家人的念法,台湾人有台湾人的念法,而意义是一样的。汉字有这样的特色,所以能凝聚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种族形成了中华文化。 拼音文字只是一个符号,意义随着声音和环境而改变。而汉字是一副图画,图中的每一部分是有意义的。随着时代不同,解读的意义也会有差异。但基本上,汉字笔画的意义是稳定的,不会随声音、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些笔划当中,可以看到造字时代的社会情况、经济活动、文化思潮……等等,所以一个汉字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故事。 下面有一些例子可以来分享我们的看法: ⑴ “药”(繁体形)──用音乐治病的故事: “藥”字是由草字头和“樂”组合而成。治病需要药草,神农尝百草治百病,所以“藥”字上面有一个“草”。那底下为何是一个“樂”呢?难道吃药是快乐的吗?原来这个“樂”不是“快樂”的“樂”,而是“音樂”的“樂”。“樂”在甲骨文是把丝弦绷在木头上的意思,指的是琴、瑟之类的乐器。到了金文,又在丝弦之中加了一个“白”,这个“白”不是指颜色。而是一直拨动琴弦的工具。那么“音乐”和“藥”又有什么关系呢?虽然“音乐治疗”在先进国家,早已进入正式的医疗体系,但从汉字来看,我中华民族比世界潮流,还早了几千年呢! 话说上古时期黄帝勤政爱民,被推为天下共主后,却遭受蚩尤不断的挑战,生灵涂炭。蚩尤铜头铁脑,战斗力强,使得黄帝很苦恼。有一天睡觉时,天帝的使者来入梦,告诉了他一个秘密,说:“用牛皮制鼓,鼓声可克制铜头铁脑。”黄帝醒来后,就立刻招来工匠,制作八十面大鼓。在两军对仗时,擂得鼓声震天,震得蚩尤连滚带爬,而士兵则各个昏死在地上。黄帝看得正高兴时,回头一看,哇!我方的士兵也奄奄一息!幸好乐师在旁,就解下士兵弓箭上的弦,按在中空的木头上,缓缓拨动琴弦,奏出如流水般悠远的乐声,抚慰了士兵们受伤的神智,使他们逐渐的苏醒过来。黄帝因此悟到用“音乐治病”的道理,所以中医讲究“五音治五病”,用不同的曲调,来治疗不同脏腑的疾病。所以“藥”这个字,不只见证了古代医药的先进,也说明中医用药不局限于草、木、矿石等物质层面,而象在精神上的音乐陶冶,心性上的升华等,才是用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当我们时时出在身心安宁,自在祥和时,免疫力就能达到最佳的状态,身体也就能常保健康了,这也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⑵ “醫”──见证“医学进化史”: “醫”字在甲骨文中很简单,只写作“医”,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在上古时代,部落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为争夺土地、资源,以致经常争战,那时最平常的武器是“弓箭”,士兵们被箭射伤是常事。所以只要能够医治箭伤,从皮肉中取出箭头的人,便是医生。“医”,就是表达了这样一种环境。中间的“矢”,表示射中皮肉里的“箭”,外面的框是“钩钩”的意思,就是说用“钩钩”把“箭”取出来,这就是“医治”或“医生”。在正体字的“醫”里,“殳”在甲骨文,是“手拿着兵器”的意思。这里是指“拿手术刀开刀”。而其中“酉”这部分,在甲骨文中,是“酒瓶”、“酒”的意思,就是说开刀时要麻醉,酒或酒精既可消毒又有麻醉的作用。所以从“醫”演变到“医”,就是“中医进化”的历史见证。知道了这些文字的演变过程,我们就知道,中医绝对不只是现代人所认为的,吃吃草药而已。历史有名的“刮骨疗伤”,讲的就是华佗帮关公治箭毒的事,活脱那时是怎么医治的呢?答案是“割开皮肉刮掉骨头上的箭毒,当时这么先进的手术,是用“麻沸散”做麻醉剂的。但简体字又退回到原始的“医”字去,实在失去了太多中华文化中宝贵的内涵了。 ⑶ “家”──古今的“猪”含义不同: “猪”,在今天好象是骂人的话,代表又脏有笨,但古人在造“家”这个字时,上面的宝盖头,是房子,下面的却是一只“猪“。“家”,当然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才温馨,那房子里为什么要放一只“猪”呢?那“家”不是变成“猪窝”了吗?中国人从古代就喜欢猪,也喜欢养猪、吃猪肉。中国猪肉的产量是世界第一,猪鬃的外销也是世界第一,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是聪明又勇敢的。东北民谣说,“一猪二熊三老虎”连最凶猛的东北虎都派名在猪后面呢!俗语也说:“到老虎只要胆,打野猪带个板”。“板”者,棺材也。原来大野猪不只要有胆色,还要有舍命的准备,这点台湾的原住民是深有体会的。原住民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族人路过时都回肃然起敬。因为山猪不是那么好捕猎的,它很聪明,能识破人类的陷阱。猎狮子老虎时,如遇猎人射箭,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中箭后反而会拼命冲过来,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也要放一只“猪”,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猪一胎生可生十二只,四个月可生产一次,百子千孙。正符合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家”字里有“猪”,可见证中国古代社会对“家”的期待,希望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勇猛精进”、“家业兴隆”啦等等。所以有“猪”的“家”真好! ⑷ 结论: 汉字承传着我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汉字不知识一个载体,也不仅是一种工具,在笔画的组合中,见证了社会的动向,文化思潮,所以汉字笔画挡横总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剪掉了笔画,就剪掉了中华文化中最特殊的精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那些遥远美好的部分,由于缺乏史书的记载,或是超越后人的知识,以致于日渐的消失。象三皇五帝半人半神的故事,大禹治水的努力,中医发达的奥秘,预言算命的神奇,常会被视为迷信或神话而被排斥,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从汉字的笔画中,印证这些历史上的真相。例如“为”字,在甲骨文中,是“手牵大象”。过去古人常用中原没有象,来否定大象替舜耕田这件事。从甲骨文的“为”字里,“岁无法证明象替舜跟天,但已证明大象耕田的真实。在如“姓”、“婚”、“姻”等字都用“女”字旁,不就见证,中国也走过母系社会的历史吗?从“医”、“药”两个字,不就能了解古代医学的发达吗?“家”中有“猪”,表达了农业社会的需求,家庭需要生产力,才会壮大。而“家”和“豪”字,则见证古人和现代对猪看法的两极等等。汉字跨越时空,传承了宝贵的中华文化,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历史和真实,经过研究,将来真相会越还原越读,那时将会有一个丰富、瑰丽多彩的新世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经过了数千风雨沧桑后,现在他又以崭新的姿态,在世界重现“汉字热”,见证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也见证了汉字超越世间成往坏灭的宿命,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6、汉字的数量: 汉字是语素文字,总数非常庞大。汉字总共有多少字?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答得上来精确的数字。关于汉字的数量,根据古代的字书和词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其发展情况。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到许慎作《说文解字》就有9353字了,晋宋以后,文字又日渐增繁。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文字篇》所记晋吕忱作《字林》,有12824字,后魏杨承庆作《字统》,有13734字,梁顾野王作《玉篇》有16917字。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有22561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00多字了。1915年欧阳博存等的《中华大字典》,有48000多字。1959年日本诸桥辙次的《大汉和辞典》,收字49964个。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 随着时代的推移,字典中所收的字数越来越多。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1994年冷玉龙等的《中华字海》,收字数更是惊人,多达85000字。 如果学习和使用汉字真的需要掌握七八万个汉字的音形义的话,那汉字将是世界上没人能够也没人愿意学习和使用的文字了。幸好《中华字海》一类字书里收录的汉字绝大部分是“死字”,也就是历史上存在过而今天的书面语里已经废置不用的字。 有人统计过十三经(《易经》、《尚书》、《左传》、《公羊传》、《论语》、《孟子》等13部典籍),全部字数为589283个字,其中不相同的单字数为6544个字。因此,实际上人们在日常使用的汉字不过六七千而已。 7、汉字的结构: 从结构上看汉字,根据构字成分的情况,可以把汉字分成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 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独体字;由两个以上构字成分组成的汉字就是合体字。 按照传统“六书”理论: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都是合体字。 汉字的结构方式,主要是针对合体字的结构方式而言。汉字是一个平面图形,如果是由一个构字成分组成的字,就不存在结构分布问题。如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构字成分组合在一起,就有一个如何安排位置的问题了。所谓结构方式,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字成分在汉字中的位置排列的方式。 传统汉字中的合体字通常是采用“二分法”分析结构方式的。形声字分成形符和声符两部分;会意字中绝大多数也都是两分的,只有少数会意字使用了三个偏旁会意。因此,一般讲到汉字的结构方式的时候,就采用两分法进行归纳,得出下列四种主要结构方式: ⑴ 独体结构:千万为文。 ⑵ 左右结构:信任明确。 ⑶ 上下结构:全息雷轰。 ⑷ 全包围结构:国团围圈。 ⑸ 半包围结构: 庄字结构:厅反庆病左居眉发彦房卮考看靡虚麝。 司字结构:司句刁可包厾。 边字结构:边建赵尴处咫匙勉翘毯魁苏。 同字结构:同问闹周向凤。 区字结构:区叵医匠匡匿匪匹。 凶字结构:凶函幽凼画。 太字结构:太套尽参巷泰春昼。 现代汉字的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六书的体系,许多字的结构成分完全是服从图形字符结体构形的特点和规律,而不再遵从“六书”的原则了。所以,现代汉字的分析也不再是两分的, 现代汉字的结构方式在四种基本结构方式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类型。 8、汉字今后的发展: 今后,书法艺术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将会越来越高。已有许多老外慕名专程来中国学习、钻研书法。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假如我是一个中国人,我首先要做一个书法家……”这次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也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 今后,书法艺术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将会越来越高。已有许多老外慕名专程来中国学习、钻研书法。著名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假如我是一个中国人,我首先要做一个书法家……”这次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也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 世界第一大语言──英语,只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而他们最早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叫拉丁文,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延续发展,因此文字出现了断层,现在无法认读出拉丁文,也就少了一条了解古代历史的途径。 相比之下,中国汉字的历史确实是值得我们骄傲的。 今后汉字书写的实用功能可能会减弱(用手书写逐渐由电脑等现代化工具代替),而他的艺术审美功能将更加大放异彩(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他的民族性比任何其他艺术要更强)。 【个人评价】 对于这次的课题研究,其实一开始就有一种羞愧的感觉,在问卷中问到“你对那些对汉字一概不知的人有何看法?”大家的回答都会愤怒地骂“典型文盲”我的心被刺到了,我不就是一个“典型文盲”吗?于是在研究中,我很用心,很用心地投入其中。很用心很用心地查找资料,为的就是不当典型文盲,更希望中国没有典型文盲!! ──杜经娟 刚开始确定这个课题时,我很不屑,不就是汉字吗?有什么好研究的?又不难。 可是,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后,我渐渐知道,汉字,真不是一般的难查,是很难查。 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我们,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查了很多资料,也让我知道了,汉字的历史、文化、演变等知识。 所以,让我们大家来共同发扬汉字的文化吧!!不要让它的辉煌在今后的世界里消失。 ──陈江文 研究性学习使我们受益很大,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这次对汉字的课题研究,使我对汉字又有了更深一成的了解。我国的汉字来源是这么的渊博,研究性学习还有助于同学之间培养默契,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互相帮助,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视野,使我们受益非浅。 ──陈荣山 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的投入到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中去,以此加强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过这次对文字演变的研究,让我深刻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史,让我了解到了文字对我们的重要性。文字的出现与演变是一个时代的进步,它是一个时代文明的标志,它那璀灿的历史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黄香波 在这次调查汉字中我才知道以来汉字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这么悠久,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到现代才有的,也才知道汉字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现在的简体汉字,而是由繁体字逐渐变成现在的简体汉字的。通过以上调查我觉得这小小的汉字是人类用伟大的智慧和心血创造出来的,可是我觉得这个用智慧和心血创造出来的汉字竟然有人不会写,随着电脑手机等高科技的逐渐普遍,大家很少在有机会拿出笔来写字了而是通过电脑手机等拼音写出来的,当大家在拿起笔的时候就不知道汉字的结构了这么写得出来吗!所以大家还是偶尔拿起笔来练练字吧!不然这个伟大的汉字可能就会在也不久的以后消失了,那是多可怜的事啊! ──黎子连 这次的课题研究是我们第一次做的,而且没有指导老师,我们弄起来很困难。我们的主题是优美的汉字主要通过上网和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收集资料,通过这次的研究活动,使我了解了汉字是由甲骨文开始演变的。我很高兴能从中获得知识,了解汉字是中国人的责任! ──吴雨琴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优美的汉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优美的汉字史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优美的汉字》教学杂谈 |
下一篇文章: 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探索──《优美的汉字》案例分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