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
|
《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 天津市六十六中 岳春光 在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书法知识,可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探究。所以把以前的《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加以改造和扩充,作为几种启发性的示例。 一、第一种类型:作品专题(以《兰亭序》为例) 王羲之和《兰亭序》: 1、其人其书: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仕为秘书郎,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东晋大族,王氏家族在当时政治地位显赫,历代皆善书法。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羲之自幼善书,初学卫夫人,后博取众家之长,楷取钟繇之法,草书学张芝,又遍习蔡邕、曹喜、梁鹄、张旭诸家;承汉魏书法之雄奇,集诸家书艺之精华,熔为一炉,自成一家。 羲之书法,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尤善真、行、草。由于他的刻苦实践和探索,使我国楷书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行、草书得到进一步的革新和发展,并创下了行草书的规范模式,达到了艺术的顶峰。羲之在继承书学传统的基础上,精研体势,熔炼百法,一变汉魏古朴之凤,创妍美流便之书风而臻于神妙,开掘了一条书法主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羲之是历代书家公认的“书圣”。 羲之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用笔法则,使楷书的各种基本笔画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而独立于隶书。如其被后世翻刻或临摹的楷书作品《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乐毅论》等。书法结体偏长,用笔进人回收,提按顿挫,起讫明显;章法上行距比字距大,与当时带有隶意的楷书不同,具有今楷模式。羲之楷书为后世广为效法。 书圣 2、故事:以书换鹅、墨池临书、高头执笔法、教子(王献之)练字、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可以适当引出《世说新语》。) 3、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行“祓禊”之会而作。此文神清骨秀、点画遒丽,行气流畅,风格妍美流便,为羲之得意之作日它曾一度失传,后为唐太宗复得,命人双钩廓填。真迹已失传。后世遗存的唐人摹本中以冯承素之摹本最近真迹。 《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体现晋书“尚韵”的杰作,艺术水平极高,光耀千秋。《兰亭序》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用笔细腻精湛。《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笔则多取轻顿提收显得干脆利落冲间行笔以中锋为主,疾涩相宜,圆劲骨清又以侧锋取妍,倒锋为主的行笔,宫有美的韵律,给人以生动、活跃和优美的感受。 其二,点画妍媚遒劲。《兰亭序》点画品类繁杂,线条优美,行笔富于变化。笔画隽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劲媚兼举;其形态有俯仰、疾涩、向背、起伏、撑柱、擒纵等等,可谓变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结体隽雅多变。《兰亭序》通过结体的虚实变化、疏密开台、似欹反正、刚柔互济来表现内涵丰富、凤格雅逸的行书艺术。其结体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现,却各有面目。 其四,章法布局和谐自然。《兰亭序》纵行之内,左右摆动;纵行与纵行之间距离不一,气韵贯通,流畅自然、从横列来看,又能左顾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笔断意连追,自然和谐。《兰亭序》技法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 4、萧翼赚《兰亭》: 据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书墨迹的事。他对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王羲之《兰亭序》墨迹流传在其七代孙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辩才还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诏见辩才,想逼他交出这件珍品.但辩才硬说历经战乱,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可奈何,但终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征收这件“宝贝”。 萧翼知道强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茧商人,假称来自山东,路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这个“商人”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谈诗、论画、下棋、评书法,终日高谈阔论。辩才很高兴,以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晓”之感,时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于是辩才无所顾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数日后,“商人”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王羲之墨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得辩才心里有些“发痒”,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说是智永先师把家传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呢!“商人”听后大笑,插手道:“《兰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辩才那里耐得住这激将法,有一天终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个铁匣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真迹。“商人”却故意说是“拓本”,与其争论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来,正巧辩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几件墨迹,连同《兰亭》统统顺手牵羊拿走,到了永安驿。 萧翼得到了《兰亭》,则命人去招辩才,只见昔日的萧生,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当他眼见萧翼从袖中取出“敕旨”后,顿时瞠目结舌……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命令把《兰亭》作为殉葬品与他同葬昭陵。 二、第二种类型:书体分类(以行书为例) 流动的楷书──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如果说楷书好比人的端坐,那么行书就好比人的行瞳,显得生动活泼,自由自在。 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所以,行书从产生到现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长于行书而名垂书史,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草各种书体,都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没有一定的写法。行书是一种可以灵活多变的字体,在书写中含楷书的成分多一些,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俗称“行楷”;含草书的成分多一些,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等,俗称“行草”。行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笔收笔处多露锋、少藏锋;笔画转换处多圆转,少方折。 行书,相传是汉末书家刘德升所创,但从来没有他的行书流传。晋代是行书最繁荣的时期,涌现出许多行书大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外,还有王询、谢安等数十人。 继晋代以后,凡是善书者无不工行书,善行书的大家也层出不穷。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鲜于枢、王铎、傅山等,尤其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松风阁》。 三、第三种类型:藏处分类 《三希堂法帖》: 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始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十五年(1750)刻成。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 《三希堂法帖》不仅卷帙宏大,而且卷数多,总数达三十七卷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国古代官私所刻丛帖之冠。它的编选是乾隆皇帝亲自挂帅,亲自挑选编刻者,其参加者梁师正、蒋溥、嵇璜、汪由敦、董邦达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皆造诣非凡。镇国之宝历代名家之作尽在其中珍藏本《三希堂法帖》的镌刻,几乎倾尽了乾隆时期的皇家秘藏。这些秘藏的作者或是历代名臣,或是历代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他们的书法墨迹,自然无一不是价值连城的镇国之宝。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一。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二。 三希堂墨宝──王献之《中秋帖》。 三希堂墨宝──王珣《伯远帖》一。 三希堂墨宝──王珣《伯远帖》一。 四、第四种类型:书法家专题 米芾: [北宋]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终年57岁。 米芾,善书法,能写篆、隶、楷、行、草诸体,以行书成就最高。亦善画山水、枯木竹石等。同时精于鉴赏,家藏法书名画甚富。曾著《山林集》。现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他将书法中的点画用笔融于绘画,并以大笔触的水墨表现自然山川的烟云风雨变化,人称米点山水。他追求天趣,强调表现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是当时士人画的一种典型。米芾的书法,早年师法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中年以后摹魏晋书法,尤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体势展拓,用笔浑厚爽劲。自谓为“刷字”。米芾的书法理论著作有《书史》、《海岳名言》和《海岳题跋》。米芾著《画史》1卷,是国画鉴评著作。 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他大喜说:“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 米芾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虽做官,但生活却常困窘。然奉诏仿黄庭坚小楷,作千字韵语,入宣和殿观看所藏珍贵文物以及皇帝赐砚之殊遇,却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米芾文章奇险,自成一家。米芾书法,用笔豪迈,“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善画古圣贤像及山水画。不事雕琢,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画法,开创了独特风格。米芾传世书法有《蜀素贴》、《苕溪诗》等,著作有书史、画史等,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等。樊城建有纪念米芾的祠宇──米公祠,所藏名家书法碑刻甚多。 米芾书法一。 米芾书法二。 米芾书法三。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所作。 蜀素是四川织造的一种绫,质地缜密洁白,是珍贵的书画材料,织造的人在庆历年间制成,一直没有人用来书写或绘画,二十年后,到了熙宁年间,卲希(子中)在卷后题曰:“蜀素一卷,藏在余家二十余年,今既装裱,将属善书者题”,这段话写在卷末,表示蜀素太过珍贵,卲希也不敢乱写,怕糟塌了材料,就把蜀素裱成手卷,等待有资格的书法名家来写。此卷后来到了元佑年间,己是四十年后,米芾才在上面写了六首诗,总共五百五十六字。也有说法是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所以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只有米芾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真似如鱼得水一般。 米芾的字上承晋代王献之的笔意,用笔的线条特别潇洒,豪放不羁,顿捺之间,变化比较大。蜀素帖在他传世的作品中算是结构较工整的一件,因为蜀素原来就织成了一行行的“乌丝栏”,米芾似乎也遵守界栏的规矩,因此初看时觉得工整严谨,但是若是细看局部,或单一一个字的笔势,立刻发现米芾用笔的奇险跌宕,有一种不拘束的自在,线条流转,速度比较快,笔锋的变化也很多。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珊瑚帖》。 米芾《复官帖》。 米芾《苕溪诗卷》。 其他类型: 朝代分类:唐代书法、宋代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明清书法。 身份分类:诗人书法、名将书法、帝王书法。 用途分类:墓志铭、楹联、碑文、习字(《千字文》)。 材质分类:甲骨、金文、简牍、漆书。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优美的汉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优美的汉字》活动指导 |
下一篇文章: 关于汉字的研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