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Y >> 优美的汉字 >> 正文

 

《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

《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   天津市六十六中 岳春光       在梳理探究中《优美的汉字》考虑到学生缺乏相关的书法知识,可能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探究。所以把以前的《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加以改造和扩充,作为几种启发性的示例。

一、第一种类型:作品专题(以《兰亭序》为例)   王羲之和《兰亭序》:

  1、其人其书: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初仕为秘书郎,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于书法世家、东晋大族,王氏家族在当时政治地位显赫,历代皆善书法。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羲之自幼善书,初学卫夫人,后博取众家之长,楷取钟繇之法,书学张芝,又遍习蔡邕、曹喜、梁鹄、张旭诸家;承汉魏书法之雄奇,集诸家书艺之精华,熔为一炉,自成一家。
  
    羲之书法,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尤善真、行、草。由于他的刻苦实践和探索,使我国楷书完全摆脱隶书的影响,行、草书得到进一步的革新和发展,并创下了行书的规范模式,达到了艺术的顶峰。羲之在继承书学传统的基础上,精研体势,熔炼百法,一变汉魏古朴之凤,创妍美流便之书风而臻于神妙,开掘了一条书法主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羲之是历代书家公认的“书圣”。
  
    羲之在钟繇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用笔法则,使楷书的各种基本笔画有了明确的分工,从而独立于隶书。如其被后世翻刻或临摹的楷书作品《黄庭经》《东方朔像赞》《乐毅论》等。书法结体偏长,用笔进人回收,提按顿挫,起讫明显;章法上行距比字距大,与当时带有隶意的楷书不同,具有今楷模式。羲之楷书为后世广为效法。
书圣

  2、故事:以书换鹅、墨池临书、高头执笔法、教子(王献之)练字、入木三分、东床快婿。

    (可以适当引出《世说新语》。)

  3、关于《兰亭集序》的故事:

    《兰亭序》是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与谢安等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兰亭行“祓禊”之会而作。此文神清骨秀、点遒丽,行气流畅,风格妍美流便,为羲之得意之作日它曾一度失传,后为唐太宗复得,命人双钩廓填。真迹已失传。后世遗存的唐人摹本中以冯承素之摹本最近真迹。
  
    《兰亭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也是体现晋书“尚韵”的杰作,艺术水平极高,光耀千秋。《兰亭序》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用笔细腻精湛。《兰亭序》起笔多以凌空取势,结笔则多取轻顿提收显得干脆利落冲间行笔以中锋为主,疾涩相宜,圆劲骨清又以侧锋取妍,倒锋为主的行笔,宫有美的韵律,给人以生动、活跃和优美的感受。
  
    其二,点画妍媚遒劲。《兰亭序》点画品类繁杂,线条优美,行笔富于变化。笔隽美而有力度,藏露井用,劲媚兼举;其形态有俯仰、疾涩、向背、起伏、撑柱、擒纵等等,可谓变化多端,相映成趣。
  
    其三,结体隽雅多变。《兰亭序》通过结体的虚实变化、疏密开台、似欹反正、刚柔互济来表现内涵丰富、凤格雅逸的行书艺术。其结体很少雷同,如行文中“之”字多次出现,却各有面目。
  
    其四,章法布局和谐自然。《兰亭序》纵行之内,左右摆动;纵行与纵行之间距离不一,气韵贯通,流畅自然、从横列来看,又能左顾右盼,避犯就和,不偏不激,笔断意连追,自然和谐。《兰亭序》技法达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

  4、萧翼赚《兰亭》:

    据传说: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曾以重金遍收大下名书墨迹的事。他对王羲之的字佩服得五体投地,听说王羲之《兰亭序》墨迹流传在其七代孙僧智永手里,智永已故,他的大徒弟辩才还在世。唐太宗曾三次诏见辩才,想逼他交出这件珍品.但辩才硬说历经战乱,不知去向,一再矢口否认。唐太宗无可奈何,但终不死心,便派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去征收这件“宝贝”。

    萧翼知道强索硬逼不行,只能智取,便化装成卖茧商人,假称来自山东,路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这个“商人”为了接近辩才,就极力与辩才套近乎:谈诗、论、下棋、评书法,终日高谈阔论。辩才很高兴,以为遇上知音,大有“只恨相知晓”之感,时常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于是辩才无所顾忌,和“商人”成了“朋友”。数日后,“商人”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王羲之墨迹,在辩才面前卖弄其收藏的本领。这一下,说得辩才心里有些“发痒”,就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说是智永先师把家传的王羲之《兰亭》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呢!“商人”听后大笑,插手道:“《兰亭》早已失散,你是胡吹。”辩才那里耐得住这激将法,有一天终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个铁匣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商人”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宝贝”──《兰亭》真迹。“商人”却故意说是“拓本”,与其争论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起一比雌雄。后来,正巧辩才有事外出,“商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几件墨迹,连同《兰亭》统统顺手牵羊拿走,到了永安驿。
  
    萧翼得到了《兰亭》,则命人去招辩才,只见昔日的萧生,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当他眼见萧翼从袖中取出“敕旨”后,顿时瞠目结舌……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爱不释手,临死时命令把《兰亭》作为殉葬品与他同葬昭陵。


二、第二种类型:书体分类(以行书为例) 

  流动的楷书──行书:

  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如果说楷书好比人的端坐,那么行书就好比人的行瞳,显得生动活泼,自由自在。

  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字体。所以,行书从产生到现在,上下一千多年,一直盛行不衰。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就是长于行书而名垂书史,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艺术中,篆、隶、楷、草各种书体,都各有一定的规则,惟独行书没有一定的写法。行书是一种可以灵活多变的字体,在书写中含楷书的成分多一些,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俗称“行楷”;含草书的成分多一些,如王羲之的《丧乱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等,俗称“行”。行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下笔收笔处多露锋、少藏锋;笔转换处多圆转,少方折。

  行书,相传是汉末书家刘德升所创,但从来没有他的行书流传。晋代是行书最繁荣的时期,涌现出许多行书大家,除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外,还有王询、谢安等数十人。

  继晋代以后,凡是善书者无不工行书,善行书的大家也层出不穷。如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米芾、鲜于枢、王铎、傅山等,尤其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黄庭坚《松风阁》。


三、第三种类型:藏处分类

  《三希堂法帖》:

  全名《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始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乾隆十五年(1750)刻成。完成之后,仅精拓数十本赐与宠臣。后于乾隆十七年,复从宫中藏品中再次精心挑选出历代名人法书五卷,摹刻上石。至此,《三希堂法帖》始成完璧。至清代末年,其传始广。

  《三希堂法帖》不仅卷帙宏大,而且卷数多,总数达三十七卷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国古代官私所刻丛帖之冠。它的编选是乾隆皇帝亲自挂帅,亲自挑选编刻者,其参加者梁师正、蒋溥、嵇璜、汪由敦、董邦达都是当时最著名的书画家,皆造诣非凡。镇国之宝历代名家之作尽在其中珍藏本《三希堂法帖》的镌刻,几乎倾尽了乾隆时期的皇家秘藏。这些秘藏的作者或是历代名臣,或是历代著名书法家和家。他们的书法墨迹,自然无一不是价值连城的镇国之宝。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一。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二。

  三希堂墨宝──王献之《中秋帖》。

  三希堂墨宝──王珣《伯远帖》一。   三希堂墨宝──王珣《伯远帖》一。
四、第四种类型:书法家专题

  米芾:

  [北宋]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太原,迁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终年57岁。

  米芾,善书法,能写篆、隶、楷、行、诸体,以行书成就最高。亦善画山水、枯木竹石等。同时精于鉴赏,家藏法书名画甚富。曾著《山林集》。现有《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传世。他将书法中的点画用笔融于绘画,并以大笔触的水墨表现自然山川的烟云风雨变化,人称米点山水。他追求天趣,强调表现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是当时士人画的一种典型。米芾的书法,早年师法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中年以后摹魏晋书法,尤得力于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其体势展拓,用笔浑厚爽劲。自谓为“刷字”。米芾的书法理论著作有《书史》、《海岳名言》和《海岳题跋》。米芾著《画史》1卷,是国鉴评著作。

  米芾有三怪:穿戴常仿效唐代人,所到之处,常常引起人们的围观;好洁成癖,从不与人同用手巾等物;爱石成癖。在无为州(今安徽境内)做官时,见一怪石,形状奇特,他大喜说:“此足以当吾拜!”随即整理衣冠,拜之再三,并呼之为兄。于是被传名为“米颠”。

  米芾为人正直,不随波逐流。虽做官,但生活却常困窘。然奉诏仿黄庭坚小楷,作千字韵语,入宣和殿观看所藏珍贵文物以及皇帝赐砚之殊遇,却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米芾文章奇险,自成一家。米芾书法,用笔豪迈,“风樯阵马,沉著痛快”。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米芾善画古圣贤像及山水画。不事雕琢,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突破了勾廓加皴的传统画法,开创了独特风格。米芾传世书法有《蜀素贴》、《苕溪诗》等,著作有书史、史等,后人辑有《宝晋英光集》等。樊城建有纪念米芾的祠宇──米公祠,所藏名家书法碑刻甚多。

  米芾书法一。

  米芾书法二。
 
  米芾书法三。

  《蜀素帖》是米芾三十八岁时(1088年)所作。

  蜀素是四川织造的一种绫,质地缜密洁白,是珍贵的书画材料,织造的人在庆历年间制成,一直没有人用来书写或绘,二十年后,到了熙宁年间,卲希(子中)在卷后题曰:“蜀素一卷,藏在余家二十余年,今既装裱,将属善书者题”,这段话写在卷末,表示蜀素太过珍贵,卲希也不敢乱写,怕糟塌了材料,就把蜀素裱成手卷,等待有资格的书法名家来写。此卷后来到了元佑年间,己是四十年后,米芾才在上面写了六首诗,总共五百五十六字。也有说法是因为丝绸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所以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只有米芾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写得随意自如,真似如鱼得水一般。

  米芾的字上承晋代王献之的笔意,用笔的线条特别潇洒,豪放不羁,顿捺之间,变化比较大。蜀素帖在他传世的作品中算是结构较工整的一件,因为蜀素原来就织成了一行行的“乌丝栏”,米芾似乎也遵守界栏的规矩,因此初看时觉得工整严谨,但是若是细看局部,或单一一个字的笔势,立刻发现米芾用笔的奇险跌宕,有一种不拘束的自在,线条流转,速度比较快,笔锋的变化也很多。结字也俯仰斜正,变化极大,并以欹侧为主,表现了动态的美感。另外,由于丝绸织品不易受墨而出现了较多的枯笔,使通篇墨色有浓有淡,如渴骥奔泉,更觉精彩动人。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米芾《珊瑚帖》。

  米芾《复官帖》。

  米芾《苕溪诗卷》。

  其他类型:

  朝代分类:唐代书法、宋代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明清书法。

  身份分类:诗人书法、名将书法、帝王书法。

  用途分类:墓志铭、楹联、碑文、习字(《千字文》)。

  材质分类:甲骨、金文、简牍、漆书。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优美的汉字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优美的汉字》的梳理探究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优美的汉字》学法指导
    《优美的汉字》教学建议
    《优美的汉字》有关资料
    “优美的汉字”──教师探究材料
    《优美的汉字》活动指导
    关于汉字的研究
    汉字还影响着哪些国家
    《语文闲谈》内容提要
    汉字数量知多少?
    《汉字发展史纲要》简介
    《现代汉字学纲要》简介
    《汉字文化趣释》简介
    《当代中国文字学》简介
    《汉字构形学讲座》简介
    趣味语文之:Good bye!华佗
    《优美的汉字》要点把握
    汉字演变的特殊现象
    优美的汉字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汉字的魅力是什么
    汉字趣话
    《优美的汉字》电子教材
    《优美的汉字》编写意图
    “敬惜汉字,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万人…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简介
    汉字缘何“长寿”
    现行规范汉字的依据是什么?
    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奇迹
    汉字对民俗的影响
    参看汉字简化
    汉字的影响
    汉字的字数
    从汉字构造看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与汉字相关的轶事
    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的方法和意义
    关于甲骨文的知识
    甲骨文
    浅说隐语、行业语
    汉字的研究资料
    汉字简化过程中的失误
    乾隆趣释“夫”字
    汉字是个好老师
    歇后语汇集
    遨游汉字王国
    日语中的汉字
    汉语,我想对你哭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来历
    为汉语骄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后解读
    浅谈潮汕商贸中的隐语
    趣话汉字“拆字格”修辞
    字谜
    趣说“一”
    五谷丰收──“年”字趣释
    与汉字相关的典故
    汉字中的“金字塔”
    与马有关的俗语
    故事:汉字的妙处
    关于汉字的故事
    “语文闲谈”三则
    《优美的汉字》教学杂谈
    优美的汉字史
    从追求知识到追求探索──《优美的汉…
    福州话中的隐语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