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繁體中文转换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X >>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 正文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有关资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有关资料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作家谈虚构】

  1、小说的虚构: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2、散文的虚构:

    就我所积累的一点散文创作实践经验来看,我写的叙事散文,几乎没有一篇是百分之百的纪实之作,也就是说,我的这类习作中,大都含着虚构成分。

    就以《序曲》为例吧,它是根据我的一个同学的爱人(她是一位舞蹈演员)第一次登台的情况,和我自己某些侧面观感,由这两者生发开去,加工而成的。

    冰心《漫谈〈小橘灯〉的写作经过》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这故事上场的只有三个人:我和那个小姑娘还有“我的朋友”,我把“我的朋友”的住处,安放在乡公所的楼上,因为我去拜访这位朋友,而他又不在,由此我才有和那个小姑娘谈话的机会……

    “我的朋友”是个虚构的人物,因为我只取了这故事的中间一小段,所以我只“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去看了这位朋友,而在“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我可以“不闻不问”这故事的前因后果,而只用最简朴的,便于儿童接受的文字,来描述在这一个和当时重庆政治环境、气候,同样黑暗阴沉的下午到黑夜的一件偶然遇到的事,而一切黑暗、阴沉只是为了烘托那一盏小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

    从这里可以看出,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这已见之于上面所引冰心同志的精要自述之中。而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作为当代散文名篇的《小橘灯》,正是为了叙述的简洁,剪裁的精当,从而创造出一个单纯的、集中的、含有深长情味的意境,才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的。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这就是说,《小橘灯》就其整体而言,是遵循了题材的纪实性原则的。

    有关散文的题材,茅盾同志在一封关于《白杨礼赞》选材问题的复信中这样写道:

   《白杨礼赞》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乃在西北走了一趟,即赴新疆,离新疆赴延安,又离延安至重庆,以后在重庆写的。

   从这里似乎又可以看到,散文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不允许概括,或曰集中。茅公上述说法中“非取材于一地或一时”的话,就肯定了这一点。

    ──韩少华《散文散论》


【学生作文】对门 姚尔芳   楼下 我家信箱旁:

  “王树?谁是王树?”莫名其妙,一封寄给“王树”的信心安理得地躺在我家信箱里。信封上的“8”还是“3”看不清了,也没标明是A座还是B座。管它呢,我家是8楼A座,剩下三个选择,权且当一回邮差吧。

  3楼A座的铁门外:

  叮咚──叮咚──

  里边门缓缓地开了。透过铁栅门的缝隙,我看到一个小脑袋小心翼翼地从里门缝钻了出来。“小朋友──”“姐姐,你是来陪我玩的吗?”“啊?”我有点错愕。小脑袋把我的迟疑当作了肯定,兴奋得跳起来:“哇!可有人来陪我玩啦!”她伸出手就要开铁栅门,“蓉蓉!”一声怒喝把小手吓得一抖,缩回去了。一个气急败坏的老奶奶从里面跑过来,一把拉住吓坏的孩子,“跟你说过多少次啦,不要乱开门!万一是坏人怎么办?!”她一边说,一边用浑浊的双眼扫视着我的头脚。我有点不安。“呃──奶奶您好,请问王树住这儿吗?”“王树?”她使劲地把孩子往里拉,边戒备地关门边说:“不认识,不知道──”啪!里门应声而关,留给我一幅只有铁格子的,哑默着射出冷辉,我手中的信无奈地垂下了头。

  3楼B座的铁门外:

  叮咚──叮咚──

  叮咚──叮咚──

  许久都没有人开门,但我知道有人在。更确切地说,我感觉到两道冷光透过“眼”反射在我的身上。门终于开了。“找谁?干吗的?什么事?啊?”冷冷的问话和那毫无表情的面孔像一座既定存在主义的石雕,一样呆板,一样冰冷。“呃……阿姨你好,我是……”“好啦好啦,跟你们说了多少次了!不要再把一些莫名其妙的推销品送上门来……”她似乎被触到痛处,劈头盖脑地训斥起来。“我,我不是推销员……”我急了。“啊?不是?”她忽然敏捷的把门拉得只剩一道小缝,并透过这道小缝问道:“那你来干什么?”“王树住这儿吗?”“王树?”她狐疑地瞪着我,戏谑的神气仿佛劝我下次编个好听点儿的名字,“不是!”啪!

  关门带来的冷风把我往后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而这里,是铁门无重数。当一回好人,送一封信怎么这么难呀?我气馁了,8楼B座,再也没心情去了。

  半个月后,巧得很,妈妈告诉我,王树就住在8楼B座──我家对门。

  8楼B座铁门外

  叮咚──叮咚──

  “王树住这儿吗?”“我是!”“你的信。”我把手中的信扬了扬。他望望我,望望信,竟站了好一会儿,手触着锁,犹豫不决。我明白了,把信往铁门的缝里一塞,头也不回地走了。

  随着城市的开放,装载着人心的船却慢慢下沉,终于被无边的水封住了表面,密不透风地封闭了。这就是我所生活的地方,我不禁冷笑。

  “天哪!过期了,怎么办?”我身后忽然传来惋惜的大叫。

  [编者说]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流动大,城市人又都住在封闭的楼房里,邻里之间来往少,相互之间不够信任,这已是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像这样典型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怕不会有。这里显然做了集中、概括。这样写,读起来不是更能打动人,给人的印象更深刻吗?
乔迁之喜

傅 洁   我是个特别喜欢吃螃蟹的姑娘,碰巧我家搬迁的城市也叫螃蟹城。

  可是,在地图上,你找不到这个城市。

  武汉人多,东京人多,纽约人多。你瞧,逢年过节,武汉街上那可真叫人挤人,车挨车,几乎没有立脚之地。家里人口多,房子自然有点紧张,家里来了客人,外婆就会开玩笑地对我说:“今晚把你‘挂’起来‘贴’在墙上睡。”唉,房子太小,搬家吧!搬到哪儿呢?哪儿都一样,人多。咦,到天上去,那儿多大呀,到了那儿,我就可以不“挂起来”睡觉啦!

  嘿,我的愿望还真实现了!我们家搬了。这可是沾我爸爸的光。我爸爸调到一个陌生而特大的螃蟹城去工作了,我也就由武汉人变成了螃蟹城人。螃蟹城在哪儿呀?在火星附近。怎么到那儿去的呀?坐航天飞机上去的。这城怎么有这么个怪名字呀?我……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这可不能全怪我呀,我刚来还没几天呢?得去探究一番再说。

  星期天,我就约了刚认识的好朋友安娜和琦琦一起坐太空车美美地兜了一次风,终于明白了螃蟹城名字的由来。

  原来螃蟹城就像只螃蟹──有八条腿,还有两个大夹子,当中一个圆壳壳。这圆壳壳是城市的中心控制壳,什么太阳能发电站啦,空中医院啦,都由它控制,本领可大哩!那毛乎乎的大夹子,一个是中心研究室,好多叔叔阿姨都在那儿工作;另一个呢,是航空港──螃蟹城的进出口。噢,我想起来了,来时我乘的航天飞机就是在这儿降落的。八条腿呢,就是八条街道,住着各国朋友,蓝眼睛,黑眼睛,在这里都能看到。别看我们住的城叫螃蟹城,可我们并不像螃蟹那样横行霸道,大家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街道里的房子都是长形,黄红相间──我最喜欢的颜色。红的像太阳,黄的像土地,漂亮极了。想要造座房子,可不像地球上那么难,一分钟便可。造我们那样的房子连我都会呢!不吹牛,只要一充气就行了,又宽敞,又舒适。

  哎,我还忘了说,我认识了好多朋友呢!汤姆、芳芳、舒拉、艾哈迈德、玛丽亚、美惠子。安娜是美国的小朋友,对我学英语可有帮助啦。琦琦呢,是螃蟹城的老住户了。我刚来,好多事都不知道,他就争着带我玩,给我讲天上的故事。他还救过我的命呢?记得头一天来,我脱下上天时穿的那件色彩艳丽、样子新颖的新衣,想换件我原来的衣服。刚一脱,呀,怎么像嫦娥吃了升天药似地往上飘?我的心快要蹦出嗓子眼了,急得喊都喊不出,要是飘走了,离开爸爸妈妈,还有那么多好朋友,怎么办?我害怕极了。咦,怎么刚飞起来身子又往下坠了?我悄悄往下看,琦琦正朝我笑哩!脚一着地,他就拿着那件新衣叫我赶快穿上。刚一穿上,好奇怪,身子不往上飘了。“这是怎么回事呀?”我奇怪地问。琦琦得意地告诉我:“失重,你懂吗?这件衣服就是帮助你站立的,脱了,不就失重了?”他眉飞色舞地接着说,“幸亏你没脱鞋,我把控制上升的按键按了一下,你才下来的。要不,你真成嫦娥了。你看,这衣服又漂亮又轻。”真的,很轻。可我遗憾地自言自语:“这件漂亮的衣服到冬天就不能穿了。”“冬天能穿啊,它是用特殊原料制成的,穿上它,不怕冷不怕热,而且永远这么漂亮。”琦琦说。

  生活在螃蟹城里多有趣啊!琦琦还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中心研究室的叔叔阿姨打算建造许许多多各种用途的太空城。我真打心眼里高兴,空间使人类解决了许多问题,人们不再为房子发愁了。现在,我想贴在墙上睡也睡不成啰。这次搬家真可谓“乔迁之喜”啊!

  我成了螃蟹城的姑娘!嘿,真有意思……

  [编者说]文章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大胆的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的居所──螃蟹城,并细致地描绘了螃蟹城的生活场景,以浓厚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令人耳目一新,行文中流露出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不失为一篇优秀的科幻文章。
重生   “咚咚咚,咚咚咚!”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沉思中的勃克惊醒了。“什么,这是声音吗?”勃克眼里仿佛有一道闪电掠过,“难道还有人?”他喃喃自语。

  勃克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了。

  他是一个天文学家。在他的眼前,地球简直是一个恐怖的坟墓:没有人,没有声音,甚至连一片绿叶都难得看见。五年前,人类爆发了一场因为缺水而引起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最初是在欧洲和非洲之间爆发,然后亚洲被卷入,后来全世界都成了战场。到了最后,人们干脆把自己最厉害的核武器、生化武器全部拿出来互相残杀。战争结束后,余下的人类也渐渐死于毒气与核辐射的后遗症,只剩下勃克一个人了。勃克之所以逃过了大难,是因为他的实验室四周是用防核辐射的封闭材料做的。他已经度过了漫长而无比痛苦的一年。

  勃克在这一年里,虽然没有被毒死,可是他比被毒死还难忍受,因为地球上没有任何生命。这对一个人来说是最大的灾难。整整一年,勃克就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随时都会被巨浪掀翻。他不停地向外星球发出信号,期盼着外星生命来拯救地球。“决不能让人类这个伟大的生命从宇宙中永远消失,一定要等到外星人收到信号,让他们重建地球!”勃克每天都在等待,他以坚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的生命。可是,一次又一次,茫茫的宇宙没有丝毫回音。勃克时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光快要熄灭了,他好几次都完全绝望了。可是,当他想起全人类的责任都在他身上时,他以最大的毅力坚持着。就在他到了生命终点的时候,一阵敲门声把他惊醒了。

  “啊,是生命!”勃克惊叫着。此时的勃克感到他的生命之光一下子亮了,身上也有劲了。他飞扑到门前,急切打开门一看──一个外星人!那外星人高高的个儿,长长的鼻子,大大的眼睛,还有一副可爱的笑脸!

  外星人用流利的地球语问勃克:“你就是勃克吧?我们收到你的来电,马上赶来了!”

  “那……那你们怎么不给我发回信号呢?我以为你们没收到呢。”

  外星人回答:“我们当即就发了,可是你的接收器没有反应。”

  勃克这才想到他的接收器可能因为空气中毒素太多而失灵了。“噢,你们可来了!我……我们人类终于有救了!”刚说完,勃克一下子晕了过去。

  外星人把勃克带回他们的星球,把勃克交给他们的人类基因和资料也带回了他们的星球。

  几年以后,勃克又回到了他的实验室。他眼前呈现的是连绵不断的绿色山峦,淙淙流淌的清涧,一棵棵绿树,一朵朵鲜花和坪上嬉闹的孩子。

  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地球重新获得了生机。

  [编者说]这篇中学生习作是对蒂克·布朗小说的续写,想象大胆而又有基础。因为能毁灭人类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确实存在,地球上淡水资源日渐短缺是事实,而人类为了局部利益而争斗的战争又接连不断。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有关资料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