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这些词语,有无不懂的?共同研讨解决。
(学生思考、质疑:(解决策略)
(1)“汲取、柔软、湿软、”读书中的句子,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2)“柳絮、帐篷”一词试着说一句话。
(其他的词学生可以从字面上理解。)
6、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7、师问:“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整体感知后表达自己的见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识记生字,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不仅降低了难度,也使学生容易理解字义,体现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通过形近字对比区分,达到识记巩固、准确运用的目的。
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本环节教师先引领学生扫清生词的障碍,在解决生词的过程中,体现语文学习实践性的特点,运用找一找、读一读、做一做、说一说等方法来解词,丰富了课堂内容。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为更好的学习课文打基础。 三、精读课文,感悟情感(第二课时) 1、指名读课文,自由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2、师:你喜欢哪个小节,就去读哪个小节?读后和小组同学交流你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内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3、全班交流:你喜欢哪一小节?先读一读,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教师可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来说)
注:学生围绕着课文内容说,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说。(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问题)
(教师要抓住亮点给予及时的评价)
(1)如果学生说到喜欢第三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望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蓝天是我的课堂”?
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第3小节再编一段。
学生各抒己见,不必拘于一格。
(学生说自己编好的那段,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或提意见。)
(2)有的学生可能说喜欢第一节。教师问:“你觉得和桃树一起悠来悠去,心情怎样呀?
师:“喜欢第一节的同学请你们读一读吧!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情感!”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
(3)有的学生可能喜欢第二节。教师可以追问:“绿色的篷帐是什么呀?作者为什么会用这个词呢?”
(学生齐读。)
(4)有的同学可能会喜欢最后一小节。教师可以问:“你想把自己种在哪里呀?变成什么呀?
(小组讨论后发言。
学生各抒己见。)
4、最后听课文录音。
(学生闭着眼睛倾听并想象课文所表达的内容。)
5、师小结:“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觉得心情好舒畅呀!你知道诗歌中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吗?你有自己的愿望吗?”(学生畅所欲言) 语文学习中,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各种形式的反复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内容及在听读中识记生字。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自主识字的能力。
给学生自由、主动发挥的空间,由整体向局部递进,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只要理解大概意思即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行)
通过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思想,学生愿意学哪就学哪,尊重孩子的主观愿望,把握尺度,以学定教。使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与互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培养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和写作的能力。
孩子能够感觉到此时此刻的心情。
再一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体会到柳树在我的帮助和合作下快速地长大。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通过充分的想象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通过听,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把诗的意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感情。
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中深化课文主题,达到充实文本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课外延伸 师:《我想》这首诗歌所描绘的景色是美丽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你能为这首诗歌配上画吗?再写上你创作的诗歌?
(学生可以画画,也可以贴图片,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想象的,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 课外拓展体现了开放性,使学生走出课本,融入生活,学会积累和运用想象,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使每节课都回味无穷。 五、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问:“你有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谁愿意当小老师教教大家?”
(指名教大家记字,学生在教大家记字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相机指导学生组词和造句)
2、学生独立写字。 应视需要而定抓住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并不一定非得安排独立的识字环节,此环节设计的目的主要在于反馈学生的识字情况。
不管学生用什么方法记忆也不管方法是否巧妙都应鼓励,因为这些都是经过孩子们思考的个性化的结论。
书写应重视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