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生字头饰、彩笔等。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画什么?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 我们就一起走进《维维的画儿》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发学习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一记。 2、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做找朋友游戏。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互相评议。识字教学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认字,可以激发他们认字的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维维是怎么画的,画了些什么?" 2、学生画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 3、集体交流,师相机帮助理解"椭圆、曲线"等词语。 4、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在本上画。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去找答案,亲自动笔画去理解答案,正是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究知识的过程。 四、探讨、深化主题 学生理解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儿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是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不同的东西?(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正是主题深化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玩玩做做,课外扩展。 三个同学一组,一个同学在纸上画两个相同的图案,另外两个同学各自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上几笔,变成自己想画的一种事物,比一比,两个同学画的一样吗?通过扩展延伸,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无可替代的。 六、生字书写 1、师重点指导写"笔"和"条"。 2、其它字学生独立写,并注意观察占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维维的画儿》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认识"竹字头"和"折文儿"。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直接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儿吗?(喜欢)那请同学们猜猜老师画的这是什么?(同学们可能猜是西瓜、荷叶、太阳、向日葵、荷叶、足球、篮球、苹果、地球…)你们能看到一个圆圈想到这么多东西,可真聪明!有一位叫维维的小朋友也喜欢画画儿,你们想看看她的画儿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维维的画儿》和维维小朋友一起来画一画吧!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1、同学们在上节课的时候,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并认识了字词,下面老师找同学们认一认,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记的。 2、教师出示幻灯片,检查字词。 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那么我们一起把字词读一下,呦,怎么多了一个词,谁能告诉我这个词怎么读,怎么认识它的(在课文中通过拼音认识的)那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个词一共出现了几次,再读课文。 三、边读边画,理解课文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这个词,看看维维是怎样画的,画了些什么?拿出笔在书上勾一勾。 2、学生画完后,找几位同学说一说,你知道维维用第一个圆圈画了什么?读一读。 非常好,那维维又画了个圆圈,这次她画的是什么? 接着,维维画了个椭圆(圆圈),又加了什么,画的是什么?(同时教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椭圆、曲线"这两个词语。 最后,维维又画了什么和上次一样吗? 3、找几位同学拿自己的画给学生们说一说,回顾相对应的课文内容。 维维用四个圆圈画了几种东西,那么爷爷喜欢维维给他画的画吗?从哪可以看出来(真聪明)可爷爷为什么却说"你为什么老画圆圈呢?"学生答,揭示儿童和成人间这种思维的差异性。 4、抓住爷爷和维维说话语气的不同,指导学生朗读。 那维维又是怎样给爷爷讲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注意(1)维维当时说这句话的语气?(2)从这句话你体会出维维想表达什么意思,或者假如你是维维你还能说些什么? 四、讨论,深化主题。 学生理解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你喜欢维维的画吗?在你看来,维维的画十四个圆圈还是四种东西?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强求统一的标准和答案。 五、拓展延伸。 维维可真聪明,真是个聪明的小孩,你们能不能用圆圈加上几笔也画出几种东西?那么我们就赶快拿起画笔在纸上画,比一比到底谁最聪明。 如何促进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改革 千百年来为,小学教育一起沿用"教师讲、学生学"的传统方式。而新课程却要求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死记硬背、被动学习的现状,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合作的能力。那么,怎样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从想学、乐学到主动学习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应做好以下见点: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