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繁體中文转换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苏珊的画》教学设计

 

13学习脑筋

爸爸对苏珊说了什么?齐读第5自然段,注意语速要慢一些,让大家听明白。

你知道了什么?学习脑筋出示脑的图片,让孩子说记字办法筋字。脑筋就是思考。

14学习第字和懂理辈记字

那么在第二天的比赛中苏珊的得了第几名?苏珊高兴吗?令他最高兴的是什么?懂得了爸爸话的道理,会一辈子记住它的。记住什么?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小组合作学习识记第、懂、理、辈、记这几个字。

(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会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

四、学过的字齐读一遍。

和字宝宝们打打招呼。

五、教师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我们和这么多的生字交成了好朋友,同时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板书设计】

15 苏珊的

笑脸

笑脸

哭脸

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打破了以往把字拿出来单独认字的教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理解课文内容、朗读课文相结合,让孩子在语境中识字,在识字中朗读、理解。把写字也放在了课题的书写中,更加深了孩子对字的印象,同时介绍了中国的名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在识记“楼梯“这两个字时,我们给孩子出示的是古老的木楼梯,同时我们还设计了理解字义的识字办法,在识记“及”这个字时,我们就选择了给孩子讲解字义的办法,并能帮助孩子掌握朗读这一部分的感情。并不是所有的字都适合这样讲,剩下的一部分字我们把他们集中在了一起,他们也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容易识记的字,我们让孩子小组合作学习这些字,把本课的生字让孩子能轻松愉快的掌握。让孩子在读中学字,在识字中又进行了读,做到了识字是为了学文,学文同时又识字。通过课堂实践,这样的教学相比较以往的方法有很大的优越性,孩子学习的兴趣很高,字记得也很牢固,但是也有它的不足,那就是课堂的调控比较难,孩子的注意力易被老师吸引,但是个别孩子课堂上有些跟不上老师的教学步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争取找到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方法,让孩子能更好的自主的学习。

《苏珊的》教学反思

《苏珊的画》这篇课文,并不是要赞扬苏珊绘画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通过苏珊一次画儿的经历向大家揭示一个生活中的道理:遇到问题要积极动脑筋,促转化,坏事就有可能变好事。本课课时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在生活中要善于动脑筋促转化,把坏事变成好事;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有一个叫苏珊的小朋友也非常喜欢画画。瞧,(出示苏珊的画)这就是苏珊的画,这幅画里还记述着一个小故事呢”立切主题,使孩子们很快走进文本。并通过指名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用字组词等形式使学生很快掌握了本课生字,从而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分角色朗读中,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读得感情充沛,在反复读爸爸最后说的话中,联系全文,领会其中的道理,并通过勾、抄写、背诵,更深刻的理解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口语交际环节,通过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你或你的朋友、亲人遇到类似的事情,你想怎么办?学生在讨论中更好的领悟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并由课文扩展到了生活,产生了实效,非常不错。
  只是由于本文的前后联系性,采取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的方法展开朗读和理解,有时会感觉有点牵强,需加强转换。

【教材理解】《苏珊的画》是冀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讲述的并不是苏珊的画怎样好,而是苏珊通过画这件事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在让孩子正确认读课文中的15个生字的基础上,让孩子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感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知识、能力、情感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根据以上目标,将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难点确定为认读本课的15个生字,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明白“只要会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道理。”第二课时的重难点确定为复习会认的字和写字。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苏珊的画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珊的画》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