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西乡塘小学 黄锐兰(此文曾获全区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二等奖)
(一)知识教学点 1、根据课前预习了解文章从哪几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按总分段式及找出中心句的方式学文的综合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抓重点句、段,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培养率真纯朴的性格,充满童心、童趣和品味自然“野”性的美。 (四)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自然“野”性的美。 (五)教具准备: 收集资料、图片、张家界旅游风景。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迷人的张家界,人间的仙境曾让我们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张家界的索溪峪。 2、板书课题:20 索溪峪的“野” 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 你认为“野”是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按顺序通读课文,可个人读、小组读、和好朋友读、同桌读并评议,纠正字音。 2、回忆《桂林山水》一课的写法。 3、你从《桂林山水》一课中得到什么启发?两篇课文在结构上 有什么相似之处? 板书: 索溪峪的“野” 山野 水野 快慰 清爽 物野 人野 总 分 总 三、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 1、欣赏索溪峪山的“野” 2、导入:老师在读第二自然段时,觉得作者写惊险的美特别好,老师想与同学们分享一下这种惊险的美。 2、出示句子 这种美,是一种惊险的美: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 ①第一节与后面的句子是什么关系? ②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它惊险的? 分析:几十丈高、半边悬空,仰头而掉帽 3、找一找第二自然段里还有没有跟第一句句式一样的小节,你喜欢哪种美?为什么? 出示句子并分析。 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婉蜒,“十里画廊”“西海峰林”,令人浩气长舒。 ①学生说说好在哪里。 ②教师穿插“十里画廊”的景点说明。 ③全班朗读,读出磅礴的气势。 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清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①学生说说好在哪里。 ②让学生随心所欲地读。 四、分小组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 1、选择小组喜欢的自然段学习,并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一自 然段。 2、学生自由选择读。 五、最后一个自然段。 1、教师读。 2、全班读。 六、总结拓展。 1、你怎么理解索溪峪的“野”? (索溪峪的“野”是相对于桂林、庐山、泰山等经过人工雕琢的“家”化了的景观而讲的索溪峪的山、水没有任何人工修饰痕迹,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2、这种自然的美,不仅表现在山水中,在现实生活中,人或人与人之间也有一种自然的美,你能举例说说吗? 七、作业 作者把索溪峪写得那么好,我们读了是否也想亲自去游赏一番?课后同学们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由南宁到张家界旅游的线路,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教后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再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创新、个性化的教学将越来越受到欢迎。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本学期我选择了一篇新入编的课文《索溪峪的“野”》作为校级研究课来上,经过初上,获得好效果,又经过改进,参加了城区语文优质课竞赛,结果获得了一等奖。回顾一下,《索溪峪的“野”》有几点成功之处。 一、寻“眼”找“路”,脉络清楚 这里所谓的“眼”,即文章的点睛之笔。“眼”能透露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预示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课文意境和结构的焦点,是全文脉络的结合处。《索溪峪的“野”》的题眼是“野”字,教学时我紧扣“野”字,理顺了课文的结构,在分析每个自然段时,也是紧抓“山野”、“水野”、“物野”、“人野”这只“眼睛”,找到理解课文的“路子”,学生对课文的分析就更透彻了。 二、新读新解新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了问题的层次性和问题的准确性。初读课文,我提出导趣性的问题,如“从《桂林山水》一课联想到《索溪峪的‘野’》,你得到什么启发?”。细读课文,我提出研究性的问题,如“第一节与后面的句于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它惊险的?”“你喜欢哪种美?为什么?”等。总结课文,我提出综合概括性的问题,如“课文学到这里,你怎么理解索溪峪的‘野’?”而且从心理学角度看,所设的问题如果模糊混乱,会弱化学生学习过程的无意注意而强化有意注意,所以我所设计的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设问可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先感受而后理解,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感受作用,避免了为设问而设问,对学生理解体悟课文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 三、善于挖掘课文的隐蔽处,可揽无限烟云 课文以有限的文字所提供的情景和形象中,有些故意留下意蕴空白,蕴藏着更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想象,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去和合乎逻辑的补充,体味其中深意,一经体验,其乐无穷。《索溪峪的“野”》一课中描写山的形状随心所欲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横拦绿水,敢弄清影;旁逸斜出,则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团,便高筑峰上“平原”;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省略号就蕴藏着许许多多形状各异的山,在教学中,我不是简单地提问学生:“省略号说明什么?”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笔勾画出其它山的形状,并且给它取一个名字,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的积累三笔两笔勾画了各种形状的山,而且取的名字都很有趣,学生体悟到了其中的含义,教学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