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不封阳台》教学反思 今年九月,有幸参与了山东省优质课评选活动,使自己有机会就教于方家,教学完毕,感受很多。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 《明天不封阳台》是课标本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在教材安排上,它属于第五单元“人与自然”,正如单元提示所说,本单元的主题是:请听大自然的呼声,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环境的污染总是有内在环境的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境教育,改变人们就有的环境价值观。这一命题是环境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他给我们的启示在于:环境教育是科技和知识的教育,也是人文素质的教育”。(《新课程教学方略》)同时考虑到本文的语言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所以这次参评我选择了这样一篇文质兼美而又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章。 在对本课整体设计时,考虑到这篇文章揭示的虽是生活热点问题,主题鲜明,易于理解,但也容易使学生流于表面、难于深入,尤其是对文章写法的探究和语言的品味等问题,我决定以“和谐”为把手,围绕“和谐”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语言的熏陶、感染,从内心深处接受主题,进而得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认识的加深,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学习方法上采取以读说为突破口,紧扣文本,结合主题研读文本、品味语言。所以本文的总体思路就是品味语言,进而感受主题,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亲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习惯,围绕这个思路我做了一下设计: (一)导入:课前播放视频歌曲《共同的家园》,引出和谐。用歌曲导入,能起到缓解学生紧张气氛,并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音乐感让学生形象感知主体的作用,并为下文的描绘和读和谐作了铺垫。 (二)学习目标:以学为主教学思想提出:以学定教。本文的题目立场鲜明,和文章的开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容易引起学生的质疑,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而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做,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发起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所定目标贴近学生实际,利于学生学习,并且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思想,让学生在下一步的学习中,更积极、主动,有的放矢。 (三)整体感知: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所决定的,如整体-局部-整体(李卫东《新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基于上述理由,在确立了学习目标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整体感知,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和推敲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而带着上述问题则是让学生能找出并初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放给了学生8分钟左右的读书时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自主体验,同时为下一步的深入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础。 (四)研读课文:研读课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品味语言,进而接受主题,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探究平台: 1、小组探究:明天要封阳台——明天还封阳台吗?——明天先不封阳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重点研读描写鸽子的语句,品味语言。 3、重点研读有关和谐的语句,体会感情,理解主题。由此引导学生读、说、写,品味语言。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对文本作了重新整合,在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语言之思。因为好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生动、形象的表达作者的思想,进而让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本身接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独特感受与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与熏陶。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通过引导学生研读主题,创造氛围,让学生在文本所形成的特有语言环境中品味语言的妙处;并通过听、说、读、写各种方式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创设环境、联系实际与文中的形象对话,接受情感熏陶;发挥想象,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运用略读、跳读、对比读和上下勾连读等形式充分体验文本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与美感。 二 课后想来,执教这堂课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为对以学为主思想体会不够深刻,课堂还存在预设过多,开放不够的缺陷,如虽然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注意了学生参与设计学习目标,但在学习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生成问题的作用,未能形成精彩的师生、生生互动,如质疑与辩论。因为教师对教材的整合限制,也使得学生的自主阅读结果未能充分展示出来,一些教学内容也未能挖深和进行充分的探究,如“我”的情感变化,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关系,以及夹叙夹议的写法和人物的心理描写等等,都只能忍痛割爱了。 三 静思这一堂课下来,加上观摩了其他选手的精彩课堂,尤其是通过听取张伟忠老师的深刻而精准的报告,此次参选颇有收获: 1、要在教学中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2、加强自身修养,锻炼教学基本功,转变教学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 3、注重教学手段的变化、学生思维的调动,端正态度,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堂课。
《明天不封阳台》说课稿 海淀实验中学 刘博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中的《明天不封阳台》一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说课:教学设计理念、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 “阅读”课程目标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明天不封阳台》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课堂教学旨在把新知识蕴含在有准备的教育环境中,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支持学生的表达与表现,激发认知冲突,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反思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成为阅读学习的真正主人,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自主的学习,快乐的学习,创造的学习,使阅读的理解与感悟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天不封阳台》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人与环境”单元主题下的一篇记叙文。人与环境这一单元既可以欣赏和谐的自然组合,又可以倾听大自然的呼声,透过自然界来解读人类,从而作出善待自然,优化生存环境的明智抉择,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这一重大主题,而本文正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作为居于高楼大厦的某一单元的都市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展现,这里有作者一段心灵历程的叙说,有对受伤而“身孕”的鸽子的简洁传神的描摹,表达了一个现代都市人朴素美好的愿望。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初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课时披文入情,但更重要的是审视隐藏在文本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维活动,体会朴实传神语言中传递的信息,进而自然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 (2)学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发学生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 帮助他们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简洁而传神的描写。 难点: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4、教材处理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一个过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此,无论是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还是品味妙笔,倾听心声,都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去发现,去建构。 为了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传统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内化、组合。首先,在整体感知上,打破常规,从标题的关键词入手来理解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而将这种感性认识引入一个理性的思考,又因为“在任何领域的学习中,语言都是重要工具,”所以,文学的熏陶自然离不开语言文字,将变化的直接原因锁定在鸽子上,就自然转入品味对鸽子的描写,并总结方法,这样不但使变化的根本原因的引出自然合理,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落到实处;其次,从读的本质来看,是对作者所表达的对现实世界的再认识,再体验,所以通过学生描述图片来倾听大自然本身的叙说,这样学生在尝试中交流、讨论,,可以再次强化重点,也使难点得以突破;最后,设疑,创造认知冲突,进行思想的碰撞,不仅具有灵活开放的特点,而且对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自然充分的培养。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立足文本“自主合作,探索发现”,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去理解,去感受,去发现,去创新,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教学程序 课前布置预习: 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并能复述课文内容,为课堂教学作准备 (一) 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白兰鸽》——这是美国民谣《白兰鸽》,讲述一只白兰鸽,在白云下面,自由的飞翔,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那么是所有的鸽子都能如此自由快乐吗?这节课让我们在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互相交流,以使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说明:这种导入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较快进入角色,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整体感知 首先,复述故事 1、关注题目 从标题入手,汲取关键词,并说明理由,为什么是“阳台”,而不是“封阳台” 或者“不封阳台”? 2、讲故事 怎样围绕“阳台”写的?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说明:由关键词入手,可以更好的把握感知文章的内容,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为理清全文的思路作准备) 其次,理清思路 1、围绕“阳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进一步解读 (1)为什么要封阳台?(其实,这家人丛10年前搬到这个地方,就一直没有封阳台,为什么10年后的今天要封阳台呢?) (2)为什么又决定先不封阳台? (3)是什么使他们动摇? (说明:这一关键环节,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设计好适合于学生的“台阶”,培养学生汲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的学习能力。从整体感知到理清思路再到深入认识,一步步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分析,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并且初步感知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及作品的内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