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画家乡》教学片段及反思
|
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 ──《画家乡》教学片段及反思 浙江省海盐县秦山中心小学 陆雷芳 随着“新课程”这个词在教育界的流传,也已经成了老师们的口头禅。但是教育不是单方面的,老师要走进新课程,学生也同样如此,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下面我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第二册《画家乡》一文的教学片段,谈一谈我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 【教学片段一】 (课前欣赏家乡风景的图片,在通读课文以后) 师:小朋友真不错,能把课文读得那么好。那谁能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 生:我知道涛涛的家乡在海边,山山的家乡在山里,平平的家乡在平原,青青的家乡在草原,京京的家乡在城市。 师:你读得真认真,在你回答问题的时候,老师已经帮你数过了,你提到了5位小朋友的家乡,现在连大家也都听明白了。 师:小朋友的家乡都很美,我们就一起随涛涛去他的家乡看一看,好吗?(课件出示涛涛家乡的图片)问: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涛涛在海边捡贝壳。 生2:我看到大海很大很大,水很绿很绿。 师:如果把绿的颜色改成蓝色就更好了,你能改一下再说吗? 生3:我看到的大海很大很大,水很蓝很蓝,好美呀。 师:这一次改得真棒。 生3:海上还有很多艘轮船,他们要出海捕鱼呢! 生5:涛涛没有穿鞋子在沙滩上捡贝壳。 师:其实没有穿鞋子可以说是“赤着脚”。 …… 【教学片段二】 师:除了这些,在涛涛的家乡,还有几个生字宝宝呢,瞧!(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这里有没有你以前就认识的?你是怎样认识的? 生:我认识了“贝”,以前妈妈给吃“贝贝血宝”,我在吃的时候看到过,就认识了。 师:瞧你多了不起,看来妈妈给你吃得见效了。 生:我以前就认识了“虾”,妈妈有时带我去超市买东西,我在那些包装袋上看到的,有的泡面上也写的。 师:看来你平时是经常做有心人的,怪不得认的字这么多。 …… 【教学片段三】 (在学习完了生字以后,让学生在文本中感悟涛涛家乡的美的时候) 生:我觉得涛涛家乡的海特别的美。 师: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 师: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那么……那么……”加红。) 生:有两个“那么”。 生:海好象更蓝、更宽了。 师:那你也能学着它用“那么……那么……”说话吗?(出示四幅图片,帮助学生说话。) 生1:油菜花那么黄,那么香。 生2:桃花那么红,那么美。 生3:草地那么绿,那么美。 生4:楼房那么高,那么大。 生5:水那么清,那么绿。 …… 【教学片段四】 (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把涛涛的家乡说得这么美,那能不能美美地读出来呢? (指名一男生读) 师读后问:你觉得你读得怎么样? 生:(摇摇头)不太好。 师:那你认为谁能读得比你好? (这位男生叫了一名同学,那位同学就站起来读了。在读的时候,我听见前排有位女生“扑呲”一声笑了,而且声音也挺响的。) 师:这位小朋友,老师想知道你为什么笑了,你在笑什么呀? 生:(站起来)我笑他读错了,那个地方不应该这样读的。 师:那你能不能也来读一读呢,争取读得比他还好,行吗? (那位女生就起劲地读了起来,的确读得很不错。) 师:假如你就是涛涛,你会怎么样来介绍你的家乡?除了书上写的,图上看到的,你还可以加上想象的内容。 (指名让学生介绍) 【课后反思】 新课程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大家虽然都在实践,也都处于与学生同样的起跑线上,但我们毕竟是教育者,有的东西还要老师们的不断引导,领着我们的孩子也走进新课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就显得特别重要,我在平时的课上也是经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认识生字,让我们的课能与生活接轨,这也是对我们课堂的最好延伸。在我的这堂课上,也是在学生学习生字以前,让他们先说说“这里有你以前认识的字吗?你是怎样认识的?”目的是想激起学生生活的火花,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让学字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而且也鼓励了像这样的学字方法及途径。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就显得特别得重要。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也注意与学生们的实际相联系,使我的课能“立足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比如在学习涛涛的家乡后,我让学生以涛涛的身份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对文本进一步地延伸,学生可以自己加减内容,除了书上的,还可以是图上看到的或自己想象到的。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说话空间,同时使课堂显得更加丰满。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 新课程理论提倡教师的角色的转位,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所以在我的课上,往往会听到这样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你知道了什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自主地探究。比如在学习涛涛的家乡这一段时,我只是问: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没有做过多的提示。这样,我就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拥有主要的发言权,老师这时已不再是领导者,而成了学生们的学习伙伴。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真正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也才是自主的、探究的。 三、改变评价方式,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评价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教师的评价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这种评价,使学生在性格和情感受到压抑,难以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不易形成创造性人格,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视野的拓宽。而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评价与自我评价,提倡让学生自己来参与评价。在我的这堂课上,有位小男孩在读课文后,我问他:“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那位学生也很老实,摇摇头说:“不好。”还让他请一位自己认为读课文不错的学生来朗读。恰恰这位被请的学生有个地方读错了,好些同学都在笑他。那位同学脸都红了。这时我随机应变,马上抓住一位笑得最大声的女孩子,故做糊涂地问:“你为什么笑啊?”她说:“他哪个地方读得不好。”我马上有追问:“那你能读好吗?”使得刚刚的笑声,变成了一阵学生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声,我觉得我能抓住这点细微的东西,让它碰发出智慧的火花,还是值得探讨的。 四、图音结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我根据低段孩子形象思维比较丰富的特点,在课上大量运用了形象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说话,这样就降低了说话的难度,使更多的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说话中来。比如在学习第二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学着“那么……那么……”的句式说话,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有难度的,我就利用几张形象的图片,给学生们创造良好的说话情境,使得孩子们也有话可说。另外,我在课前安排的家乡图片的欣赏,也是唤醒学生对美的感知,从而激发起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新课程是一门永远也学不完的课,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画家乡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引领学生走进新课程──《画家乡》教学片段及反思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画家乡》教学反思 |
下一篇文章: 《画家乡》教学实录及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