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巧用“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由于幼儿的知识贫乏, 他们还没有见过自然界的许多事物, 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充满了好奇, 尤其是对一些没有见过的小动物更是充满了好奇。案例中,许多幼儿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蚯蚓,出于好奇,幼儿很想认识一下这位“不速之客”,而忘记老师正在组织进行的游戏活动,跑到蚯蚓旁去观察蚯蚓。在这位幼儿教师看来,老师不让看,不让做的事情,幼儿偏要看、偏要做,这些幼儿有些不听话。
好奇心是一切问题的源泉, 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好奇心是天生的,而最能激起这种好奇心的就是自然界中鲜活的事物。幼儿对“不速之客”进行围观,实际上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如果幼儿教师此时只是斥责幼儿,就会扼杀幼儿的好奇心,破坏幼儿的求知欲。幼儿教师应该正视幼儿的这种好奇、求知心理,利用这一“不速之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幼儿教师可以讲一下蚯蚓的生活习性,如“蚯蚓生活在地下,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蚯蚓的活动能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是一种有益的动物”。此外,教师也可以讲解一下“为什么蚯蚓在雨后会爬出地面”,因为“蚯蚓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呼吸,下雨之后,土壤里的空气被雨水挤出来了,土壤中的空气缺少,所以蚯蚓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这样,幼儿教师的积极引导,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幼儿在这一过程中学到了一些新知识。
二、正视幼儿的“破坏行为”,呵护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强的幼儿常会表现出一些探索行为,在探索的过程中有时会“破坏”一些东西,如把玩具汽车拆开,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等。通常,这些“破坏行为”体现了幼儿的一种探索欲望,展现了幼儿的好奇心。把玩具飞机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飞机里面是什么样的,飞机为什么会飞? 把小金鱼从水里捞出来,是想观察小金鱼在离开水时还能不能生存下去?
因此,幼儿教师不能简单地把幼儿的这些“破坏行为”认为是搞破坏,应站在幼儿好奇心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这些行为,了解幼儿这些“破坏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对于幼儿这种探索性的“破坏行为”,成人应理解,并予以鼓励。
幼儿教师可以建议家长给幼儿买些可以拆装的玩具,让幼儿自己拆装,了解玩具的原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好奇探索的心理,又不会带来玩具的损坏。
三、善待幼儿的提问,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随着幼儿的成长,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在发展,但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的限制,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他们不懂的事情,所以幼儿的提问也会越来越多。幼儿问得最多的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水是怎样变成冰的?”“我走,怎么星星也走?”“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有些幼儿教师和家长由于比较忙, 就禁止幼儿提问题,或者对幼儿的提问敷衍了事。殊不知,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就是喜欢提问题。
面对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幼儿教师和家长应合理对待,采用合适的方式予以实事求是地问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应及时问答,对于复杂的、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和幼儿一起探寻答案,因为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又可以使幼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幼儿在提问时,幼儿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倾听,因为注意倾听能使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注,这对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强化。
四、走出“听话教育”的误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往往把听话的幼儿称为好学生、乖孩子,这些幼儿常常会受到表扬,而不听话则往往成了坏学生、坏孩子的代名词,这些幼儿常常受到批评。因此,我们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在家要听家长的话,在幼儿园要听老师的话”。有调查显示,许多家长和幼儿教师也认为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不听话的学生是坏学生。
幼儿不听话的言行常常会惹怒家长和幼儿教师,殊不知,顽皮、淘气的幼儿往往具有很强的意志力、独立性和好奇心。我们一定要走出这种“听话教育”的误区,因为这种“听话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认识到幼儿顽皮、淘气、不听话,是幼儿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发展的结果。幼儿教师和家长在评价幼儿时,不能将幼儿听话与否作为好学生、好孩子的唯一标准。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成果。
孩子问这问那时应耐心作答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着到处充满未知的世界,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随着思维的变化,他们的好奇心也会随之变化。过 了“这是什么”的阶段,孩子又开始问“为什么”。在孩子问“这是什么”的阶段,由于问题浅显,父母都能应付,普遍也都能耐心应答。可等到孩子问“为什么” 的阶段,父母应答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当孩子喋喋不休地追问时,父母更是无所适从,因此常常会失去耐心。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
亮亮4岁时,有一天,亮亮爸的同事来家里做客。亮亮看到电视里一头老母猪一次产下了12只小猪崽,便眨着大眼睛打断爸爸的谈话:“爸爸,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什么问题,问吧。”亮亮爸摸了一下儿子圆圆的脑袋说。
“为什么老母猪一下子能生12只小猪,妈妈不能一下子生12个亮亮呢?”小亮亮话音刚落,便惹得那个同事把刚喝进嘴里的茶水喷了出来。
“因为妈妈是人,不是猪啊。你见过有人一下子能生12个小人的吗?”亮亮爸耐住性子解答道。
小亮亮摇摇头,继续问:“小猪猪要喝奶,人也要喝奶,为什么一下子就不能生那么多小人呢?”
“这个,这个……”亮亮爸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狗狗也喝奶,萌萌家的狗妈妈一次生了七条小狗狗,为什么妈妈一次只生一个亮亮呢?”
“这个……去、去、去,一边玩去,你没看爸爸正在跟叔叔说话吗?”亮亮爸不耐烦地对亮亮说。
看着儿子撅着小嘴离开的身影,亮亮妈一言未发。待客人走后,她给丈夫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美国小男孩在上小学一年级,当老师给同学们讲 “2+2=4”时,他却问老师“为什么2加2要等于4?”“1、2、3、4,你看,不就是4吗?”老师有些生气,但还是耐着性子用掰手指的方式告诉小男 孩,两个手指与两个手指合在一起就是四个手指。可小男孩并不满意,依然喋喋不休地追问:“为什么一定是4呢?”这下老师不耐烦了,心想:这孩子是不是脑子 有什么毛病,这么简单的常识都搞不清楚。
由于小男孩总是喜欢在课堂上问这问那,影响了课堂纪律,于是老师便要求小男孩的妈妈把他带回家去。幸好,小男孩的妈妈是一位聪慧的母亲。她不仅 不同意老师的说法,还认为提问正是孩子聪明过人的表现。为了不让孩子好奇的天性被扼杀,她爽快地答应了老师的无理要求,给孩子办了退学。因为男孩的妈妈非 常清楚,好奇心是孩子求知的内在动力,它能激发孩子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从而让他们透过事物的表层寻找其成因,学习到深层的知识,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后 来,这个小男孩成了改变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
当孩子提问的时候,家长开始可能会表现得很有耐心;但在孩子的一再追问下,家长很容易就会失去耐心,变得急躁,甚至还会斥责孩子。亮亮爸和故事 里的小学教师就是如此。其实不只是他们,许多父母都在犯这样的错误。但爱迪生的妈妈却没有犯一般家长的错误,所以才避免了因小失大,造就了誉满全球的大发 明家爱迪生。
这则故事一下子引起了亮亮爸的思考。“看来我就像那位不称职的老师,只会扼杀孩子好奇的天性,把孩子变成一个大笨蛋。”
亮亮妈告诉丈夫,许多父母之所以会犯类似的错误,首先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好奇心的重要性。当孩子在追问“这是什么”的浅显问题时,家长尚且愿 意应付;一旦当孩子追究“为什么”的深层原因时,家长就失去了耐心。“为什么”不仅是对父母知识水平的考验,也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许多父母对孩子的问题 只是敷衍了事,一旦孩子追根问底,父母就会急躁失控,无理地回应孩子:“烦不烦,就你话多,哪来那么多问题?”另外,孩子所问的许多问题在父母眼里都是约 定俗成的常识,一些父母甚至会训斥孩子:“这种问题还用问,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不敢问、不去问,他们好奇的天性就这样被父母早 早地扼杀了。许多孩子好奇、好问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的原因也在于此。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