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设计: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真理中学分教处 郭奕明 点评: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林杰辉 【说课】 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邓稼先》为第三单元的起始课,与《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同为“精读课文”。该单元为“杰出人物”单元,还包括有关贝多芬、福楼拜、孙权等多人的三篇“略读课文”,单元综合性学习为“我也追‘星’”。从单元总览的反馈来看,本课为学生自读的“不太喜欢”的课文。 备课时,教者注意到它的如下特点: 1、这是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的非一般的人物传记,内容选择很体现个性。 2、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在思想认识上超乎寻常,但在语言表达上则不甚适合初中生学习体会。 3、文章涉及“两弹一星”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背景知识,学生不太熟悉,较难理解。 基于以上分析,在新课标指引下,教者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并有如下的教学设想: 1、依照整体教学的思路,突出重点,长课短教,以思想内容理解带动语言文字的学习,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2、做好准备工作,事先补充介绍有关“两弹一星”研制情况的资料。 3、做好拓展工作,布置相应的课后练笔。 4、注意立体教学,听说读写全面锻炼并配以昂扬向上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的陶冶中强化认识。 5、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体观“三个维度”的统一。 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是可行的。学生对这“不太喜欢”的课文也学得兴致勃勃,能积极投入,大胆思考,在学习中有所获。对单元中其他内容的教学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对教材有准确、独到的理解,注意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 【课例】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词语,了解人物。 2、学习从文章中获取信息、与文本进行对话。 3、体会文章情感,学习人物品质。 〖体现目标的三个维度。〗 二、教学重点 1、提高思想认识,学做“大写的人”。 2、提高阅读能力,学会从人物传记中获取相应的信息。 二、教学难点 1、作品的时代背景。 2、作品的文化背景。 〖重难点的把握准确〗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板书课题、作者。 2、巩固字词学习效果。 朗读一听写一点评 ①宰割 ②筹划 ③彷徨 ④仰慕 ⑤可歌可泣 ⑥当之无愧 ⑦锋芒毕露 ⑧妇孺皆知 ⑨马革裹尸 ⑩鞠躬尽瘁 注意: “慕”、“孺”的写法及“露”“孺”的读音。 “妇孺皆知”一词可与“家喻户晓”“鲜为人知”联系记忆。 〖积累是基础,《课标》对识字、写字的量做了具体的规定。教者通过读、写、评三种手段较好地落实了字词积累的目标。〗 3、速读,提取信息。 ⑴ 明确本文体裁(人物传记),引导学生提取一般信息:人物经历、人物特点。 A、人物经历 (主要见第二部分。要求学生自读后简要概括。注意有关“两弹”的内容。) 参考答案: 邓稼先生于1924年,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这以后的28年间,他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研究和设计制造的第一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86年7月29日,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因病逝世。 B、人物特点 (散见第二、三、六部分,要求学生在文章中将相应的词语圈点出来。可让学生读后凭记忆口述或自行概括,加深印象。) 参考答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不要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没有小心眼儿” “没有私心” “有最高奉献精神” “忠诚纯正” “无私” “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 参考概括: 忠诚爱国、无私奉献 ⑵ 点出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引导学生注意 非直接写“经历”、“特点”的内容,提取特殊信息。 〖如何学习一篇人物传记,教师从“一般”和“特殊”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具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从抓关键词入手来理解人物品质、性格、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母语性特点。其实,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分组负责,4人小组讨论后,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 参考意见: 第一部分是点出历史背景,从而突出邓稼先是有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三部分写奥本海默,起对比的作用,突出了邓稼先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他的民族特色。 第四部分,突出邓稼先工作的意义之大,表现出作者与邓第五部分,这是对邓稼先艰辛工作经历的具体化。 (在交流探讨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一些感人的语段可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 4、释疑补漏。 学生提出阅读中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课堂交流,共同解决疑难。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鼓励大胆质疑问题。〗 注意文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如: 第二部分第一自然段,“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 中的“立即”二字。 第五部分第四自然段,面对危险时的“我不能走”这句朴实的话语。 …… 〖体现教师的“导”。〗 5、探究主题。 提示学生注意邓稼先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参考表述: 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深化认识, 阅读,可以视作是听别人讲话,吸收别人的知识和思想,也可以视作是与对方交谈对话,这样的阅读更有意思,也更有收获。下面,我们就来尝试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 A、与作者对话 话题: “你是否赞同作者对邓稼先的评价,为什么?” B、与编者对话 话题: “你是否认同‘做人就要做大写的人’,你认为怎样能算做大写的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畅所欲言,要求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真切感受。) 〖以人为本,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为作者、编者、学生、教师之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凸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7、听歌跟唱。 紧张的学习之后,让我们稍微休息一下,听一听刘德华演唱的一首歌——《中国人》。让我们在优美动听的歌声中形象地感受民族豪情、浩然之气! (全体随着音乐打拍子,会唱的跟唱。) 〖重视音乐的熏陶感染作用,优美雄壮的歌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进一步强化,课至此已进入高潮。〗 8、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感人的文章,认识了一个“大写的 人”。结合课文学习,我们本次的课外练笔题目就是“大写的人”。大家可以介绍某个人物,也可以写自己的所思所感。 希望大家能积极多读好文、多写好文,能努力好好做人,做“大写的人” 〖延伸性练习、阅读和写作结合,教书和教人结合。〗 9、学生整理笔记,完成本课学习小结。 【点评】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学习方式的革命,即改革传统的单向式、接受式、封闭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郭奕明老师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较好地运用了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条件。郭老师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对课文做“精雕细刻”式的分析,而是留下大量时间给学生。整节课有2/3的时间是学生在默读、思考、讨论、发言,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其自我感受、独特体验代替了教师繁琐的讲解,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而教师则作为一名读者和学生一起与文本进行对话,参与学生的讨论,提出个人的看法供学生参考。 2、抓住“牛鼻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者对教材的处理非常大胆、聪明。本文较长,若按传统教法需用三课时,但郭老师运用新理念来处理,长文短教,只用了一课时,提高了效率。本文一般性人物传记,有其独特的写作角度,“个性’,很强,这“个性”也是全文的“牛鼻子”。教者紧紧抓住这“牛鼻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思考一发现问题一提出问题一质疑讨论一解决问题。由于牵住了‘‘牛鼻子”,举重若轻地带动了整体阅读:积累字词知识,进行学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做人。巧妙地落实了三维目标。 但不足的是整节课没有琅琅的书声。《课标》提出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对一些重点段落的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邓稼先,杨振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邓稼先》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