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岱东中学 姜君轶 【文本解读】 《邓稼先》出自华裔作家杨振宁之手。这篇文章不同凡响,比一般传记高出一筹。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没有系统地介绍邓稼先的事迹,但主题是集中的: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等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邓稼先》,首先应搜集、整理、了解有关资料,这样有助于把握课文内容;其次弄清邓稼先对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然后再去体会本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领略作者纵横捭阖的大手笔。 【设计说明】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其可读性极强。读懂了,读透了,读进自己的骨子里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名人的敬仰。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采用学生“分工负责,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突破,运用"整体感知──局部深入──整体感悟"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⑵ 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⑶ 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国实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实况。迅速将学生带入悲愤、严肃而又崇敬的氛围。)那为改变中国屈辱史,使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为此做出巨大贡献的就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邓稼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这位名人的足迹,去深入他的灵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面式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浏览时,思考: 文章在样式上与我们以往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可适当介绍方法) (学生反馈: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作者采取“小标题”的形式,将课文分为六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这一形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加以探索。) 二、合作学习,局部深入 1、由于这篇文章是由“板块”拼接而成,有利于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现在我们将文章的六个板块,分配给六个小组进行学习。每个小组在合作时,要积极配合,患难与共地完成自己小组的“合作探究单”。(见附页1) 问题:在你们所阅读的小节中,用“──”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词语。 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反馈,朗读一些重要的句子。 重点让学生朗诵“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图与图片);“中国人站起来了”的句子;中国发射原子弹(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弹、氢弹爆炸电影及神舟5号图片)。 朗读“我不能走”一节中的重要句子。 2、在你所阅读的小节里,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邓稼先。(可小组讨论) 三、拓展延伸,整体感悟 1、通过各个小组的汇报,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式的邓稼先,邓稼先是凭着什么取得了这样大的成就呢?(或者说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引出并板书──中国心) 一颗心,一颗红彤彤的心,透过这颗心,我们看到了: 一个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邓稼先, 一个才智超群、意志坚强的邓稼先, 一个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邓稼先, 一个影响了人类历史、树立了民族尊严的邓稼先…… 2、同学们,我们也是炎黄的子孙,我们也拥有一颗澎湃的中国心。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自己的“中国心”,让我们的灵魂与邓稼先靠得更近,让我们的心与祖国贴得更紧。(放《我的中国心》) 3、你的心澎湃了吗?(学生答),或许吧,面对茫茫戈壁、面对一堆堆“粗估”参数,邓稼先没有退缩,在邓稼先的一生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请同学们阅读《邓稼先知识小档案》,找出这句名言,写在本课题目的下边? (学生阅读资料并交流) 【机动设计】 学生写“我眼中的邓稼先”。 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写出自己眼中的“邓稼先”,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一首诗,形式不限。(根据时间进行完成。)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板书设计】 11、邓稼先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杨振宁 说明:(板书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准。)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一板块: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这一句美妙(或写得好),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的旧中国。 4、用“〔 〕”标注“任人宰割”的句子,用“〈 〉”标注“站起来了”的句子,并说说你们认为应该以怎样的语气来朗读。 “任人宰割”的句子应读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站起来了”的句子应读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二板块:“两弹”元勋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邓稼先。 4、本节的第3、4、5应该怎样读?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三板块: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的邓稼先。 4、作者将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目的何在?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四板块:民族感情?友情?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邓稼先。 4、从本板块第4段中作者受到感情的震荡可以看出,作者杨振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五板块:“我不能走”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的邓稼先。 4、你们小组还发现本节的什么特点吗? 第_________小组合作探究记录单 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录员:_________ 第六板块:永恒的骄傲 阅读讨论:(回答时小组成员可轮流发言、补充) 1、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本节的_________一词用得好,它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2、我们小组讨论后发现:文中的“_________ ”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__________________。(此仅为发言的句式) 3、在这一节里,我们小组读到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邓稼先。 4、作者最后说:“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性格与品质呢? 【附页2:学生阅读材料】 邓稼先──核物理学家小档案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 21岁便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26岁在美国成为“娃娃博士”;取得学位后第九天便回国,进入中国科学院1958年以后神秘地“消失”。在戈壁大漠中,创造出世界上研制氢弹的最快速度。 临终前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一、生平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年)中国核物理学家,1924年6月25日生于安徽怀宁,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其父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平,16岁随其姐来到四川江津念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返北平,应聘于北大物理系任教。1948年到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念研究生,被选入“留美科协”总会干事会。新中国的诞生促使他决心尽早回到祖国。1950年8月,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冲破重重险阻登上了回国轮船。195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后历任研究所付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付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付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付主任,是我国核武器理论与技术的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第十二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国科院学部委员。 1985年7月患直肠癌,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1986年7月29日卒于北京。终年62岁。 二、科学贡献 邓稼先是我国两弹元勋,由于保密原因,不能一一列举他亲自领导和参加的各个核装置或产品型号的名称,也不便列出全部科研成果目录,只能摘要列举几例。 他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既阐述了流体力学、爆轰物理、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有关基本理论,又详细描述了原子弹物理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图象,并对其中的物理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诸如球面爆轰波理论,冲击波与金属的相互作用,冲击波的聚焦和不稳定性,核材料压缩度的粗估方法,裂变系统深燃耗的解析表达式等等。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又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由于保密原因,国外不发表核材料的状态方程,国内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指导科研人员从已经发表的其他金属材料的状态方程,推出了低压区铀的状态方程,同时,他又对托马斯──费米(Thomas-Fermi)理论作了修正,求出极高压下的核材料状态方程,并且巧妙地与低压区状态方程连接,给出了相当大区域之内完整的状态方程,满足了理论设计的需要。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但终因工作任务过于繁忙,再加上癌症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只写了开头几章就辍笔,未能全部写成。 三、趣闻轶事 1、顶住重重压力,为核试验呕心沥血 1959年后,苏联毁约停援,我国又连续三年发生自然灾害,在既无图纸又无资料的艰苦条件下,我国开始了自己的核武器研究。邓稼先组织理论队伍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和分析,用的是几台电动计算机和手摇计算机,先后共进行了九次试验,就这样迈开了中国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 正当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集中力量对氢弹原理攻关之时,十年动乱开始,邓稼先以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把日益分裂、进行派别斗争的科研人员组织在一起,在“抢在法国人之前搞出氢弹”口号的激励下,争分夺秒地投入研制氢弹的最后战斗,这时他的家庭受到极大冲击,但他没有为家庭不幸遭遇所压倒,他忍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仍然夜以继日地紧张工作,为早日研制成氢弹而四处奔波。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某些人利用连续三次冷试验没有得到预期结果的技术问题,组织不明真相的工人群众向理论部进行批判围攻。作为理论部主任的邓稼先,如果在技术上说一句违心的话,他本人也许会暂时得到解脱,但很多无辜同事就将被问罪,技术问题可能被歪曲,被掩盖,给核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他不管个人安危顶住了种种压力,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使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又保护了一大批科技骨干,避免了重大损失。终于在1966年底,进行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核试验。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2、为了祖国强盛,甘当无名英雄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冲破阻力回国参加建设;他中止了已有相当成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隐姓埋名投身于核武器的研究事业。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3、深切的悼念,崇高的评价 他的挚友、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给许鹿希(邓稼先的妻子)的慰问信中写道:“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他说:“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国务委员、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邓稼先的追悼会上说:“邓稼先的名字虽然鲜为人知,但他对祖国的贡献将永载史册。他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子,不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不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教后感】 由于邓稼先所从事的事业具有特殊性,使得他在众多科学家中显得默默无闻。课外阅读资料《邓稼先──核物理学家小档案》的引入,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深刻。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邓稼先,杨振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邓稼先》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