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六国论 >> 正文

 

苏洵介绍与六国论教案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年间,其文得欧阳修举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的文章多为政论和军事论著。如《衡论》、《上皇帝书》等文,以古鉴今,明确提出治国兴邦的政治革新主张;在《审敌》、《御将》、《兵制》、《上韩枢密书》、《项籍》以及《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为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同时提出改革兵制,信用将才等主张。 所作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张益州像记》、《木假山记》等。
苏洵的散文在艺术上颇具特色。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具有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犀利,纵横恣肆的特点。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又富于变化,纡徐宛转,古朴简劲,铺陈排比,妙喻隽永。他的诗作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精深有味,如《 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等。有《嘉佑集》15卷,《四部丛刊》影宋钞本。

《六国论》教学设计
万州职教中心   杨忠祥
教学目的:
1、在指导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态度。
2、反复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把握本文的论证结构。
重点和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本文的论证结构及论证特点。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社会背景,学习和理解第1、2段)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当时北宋王朝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北方的西夏和契丹等少数民族长年对中原进行侵略,北宋王朝先后与这些入侵者订立屈辱的和约,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钱物,割地贿赂。当时的苏询看到了这样的形势,于是写了这篇文章,借古讽今,旨在劝谏北宋政府,不要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走六国灭亡的老路。
二、学生阅读第1、2段(借助注释,读通语句,初步理解文段内容)。
三、疑难词句理解指导(根据学生理解情况有的放矢)。
四、分析理解文段要点。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1、课文的第1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在第1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第一方面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方面是——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第2段是从哪一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4、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这4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答: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
第四层: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为喻,进一步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5、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⑴秦以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⑵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⑶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
⑷“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
⑸“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
⑹“奉之弥繁”与 “侵之愈急”的对比。
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本段的要点。并准备下一节的课文学习。

第二课时(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并指导学习第3段)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要点见上一课时)。
二、重点学习本课时的第3段。要点如下:
1、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2、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齐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赵国灭亡的直接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3、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

4、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5、这段文字可分为哪几层,在书上标出来。然后写出这两层的大意:
第一层:就齐赵燕三国的不同情况加以论证。
第二层:通过假设推理指出如果不赂秦,齐燕赵不犯错误,那么秦与六国谁存谁亡就不一定了(很难预料了)。
三、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这段的大意和要点。
四、准备下节课的学习要点,准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学习和背诵第4、5段)
一、复习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见第二课时的讲解要点)。
二、学生阅读和理解最后两段课文。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扫清文字障碍后,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1、这两段的内容概括: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2、本段承接第3段的假设立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如果六国“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发挥谋臣能士的作用,同时“并力西向”,团结抗秦,那么六国就不会灭亡了。
3、但是,六国被秦国的积威挟制,今日割地,明日割地,便一天天地走向灭亡。由此,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4、第5段用六国和秦的史事喻指北宋统治者: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比秦弱,但是还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那么,北宋是雄据“天下之大”的国家,实力远远超过西夏和契丹,然而北宋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在六国之下了。这句用“苟”开头假设,但所指是实有其事的。
三、指导阅读和背诵课文。
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及论证特色,概括本文的思想意义。
五、课后练习处理和作业布置。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六国论,苏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洵介绍与六国论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