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六国论 >> 正文

 

六国论(课堂实录)

第三节课下来有一个眼保健操,大家要求继续上课,不要做眼保健操。我知道他们一向讨厌做操,但这是学校的规定。结果正与他们理论,已经有几个同学上去关音乐了。由于按钮已经坏了,关起来很不容易,他们用一个东西塞进去,终于把音乐弄灭了。

于是继续上课。

王依第一个起来发言,表示不同意王敏的观点:“第一段是总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赂秦。第二三两段都是分说,第二段是说赂秦的国家因为赂秦而灭亡,第三段说不赂秦的国家因为赂秦的国家而灭亡。第四段作者提出他的看法:‘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第五段联系社会现实,即他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社会背景。”

我肯定了王依读书读得仔细,然后强调说:“大家注意,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赂秦了,作者先说赂秦的国家因为赂秦而亡,再说不赂秦的国家因为不赂秦而亡,论证是很严密的。本来到第四段就结束了,多了最后一段,是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书上虽然没有提到,但是大家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

“好,搞清楚了,我把文章改写一下,大家考虑一下谁写的好。”

“课文写得好!”

“你们还没有看到我写的,怎么就说不如课文?要知道,长江后浪推前浪--”

“前浪死在沙滩上!”大家笑。

“先不要急着发言,看完再说,看完以后我要让同学说一说谁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我给他们分发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我,而是南京文学院的教师徐江。但为了避免他们先入为主,我先说是我写的,等下课时再告诉他们真正的作者。

文章如下:

六国论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③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实已判矣。④故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不在战矣。⑤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故曰:“弊在赂秦。”

⑥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⑦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⑧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⑨然则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也。

⑩呜呼!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1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12则时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也。

1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哪些地方调整了,我用序号把调整的地方标出来,一共14处。

估计他们看完了,我问:“哪一篇写得好?”

学生纷纷说我写的好,段秋不同意:“你先说说你的看法嘛,你为什么这样写?”

我笑了:“段秋要求我说说我的看法,我就先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这样来写。我第一段提出论点,我当时讲议论文写法时曾经说过,开头一定要简洁地点出论点。我还说过,后面要写好中心句与过渡段,对吧?”

“对。”他们纷纷点头。

“第二段开头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就是一个中心句。下面论述的时候我觉得原文的顺序不好,我做了调整,先说土地来得不容易,再说秦国拿得容易,最后再拿‘抱薪救火’的例子加深印象。然后我写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是一个过渡段,也是一个中心句。原作从赂秦与不赂秦两个方面说,是并列的写法,我是递进的写法。现在我把齐人与燕赵分开,为什么分开?”

“因为他们采取的策略不一样。”有人在下面说。

“对,齐国采取亲附秦国的策略,而燕赵的策略相同,都是对秦使用武力,所以我分别来写。最后用‘然则’来概括他们不赂秦而灭亡的一个原因。这一块是不是一个小型的议论文呀?”

“是。”

“‘呜呼……’一段是假设论证,最后‘悲夫……’一段则是结论,既点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道理,又联系当时的实际,含蓄地指出不要步六国的后尘。刚才在课间的时候,有同学说此文中有起承转合,大家看我写的是不是更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先是起,提出论点,然后是承,指出赂秦的后果,再接着转,进一步论证不赂者灭亡的原因,最后是合,得出结论,点明写作主旨。这是标准的议论文。那么我写得好还是课文写得好?”

“你写得好!”

“有没有认为课文写得好的?”

“你要我们说真话还是假话?”周犁又开始“捣乱”。

“大家看,我说我写得好,讲了一大堆理由。刚才大家在讨论课文结构的时候,有些同学就没有一下子看出来结构,而我写的文章结构非常的清晰。那么有没有支持课文写得好的同学能够讲出一个ABCD来?”

没有人说。“我好崇拜自己呀!”我打趣说。大家笑了起来。

我说:“大家注意到,课文把‘弊在赂秦’与‘不赂者以赂者丧’都放在开头,而我把‘不赂者以赂者丧’放在了第三段的开头。因为如果按课文处理,论点与论证之间就离得远了。有没有同学为课文辩护一下?”

段秋站起来说:“课文第一段总说两种情况,第二段第三段分别承第一段来说,后面两段概括前面全文的内容。而你的文章反倒显得平铺直叙了。”大家都笑开了。

“他说我平铺直叙,我可不能同意啊!”我笑道,“苏洵写的《六国论》有没有层次?”

“有。”

“对,两篇文章其实都很有层次,说句公道话叫各有--”

“千秋!”

“但是我还是要谈一谈我理解当中苏洵为什么要这样写。大家知道古文不分段,不但不分段,也往往不加标点。如果不分段,那么‘不赂者以赂者丧’几句放在前面好还是放在后面好?我想放在前面好一些。既然不分段,别人读开头的时候,就基本上把他的意思领悟了。而我写的文章,类似现代文,所以我按分段以后的写法来写。那么我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同一意图的文章其实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结构。好,我们把上一节的遗留问题解决了,然后我们要找一找苏洵的麻烦了。苏洵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在赂秦上,那么,苏洵的观点,苏洵的论据到底能不能站住脚?”

下面开始议论。

“要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文章中究竟有哪些论据。第二段中,作者说,祖辈父辈留下的这点土地来得不容易,子孙就是不珍惜,拿起来就送给秦国。并且引抱薪救火的比喻来进一步说明。第三段中作者又说燕因为用兵而后亡,而燕亡的原因是荆轲刺秦,你觉得有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我数三下,不回答这个问题就过去了。一、二、三--”

话音刚落,张悦举起手来:“荆轲刺秦只是加速了灭亡,秦国统一天下,迟早是要灭燕的,无论它派不派刺客。”

“课文中有一句话:‘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祸’是什么意思?”

“加速祸患。”有一部分同学说。

“不是加速祸患--”

“招致祸患!”更多的同学已经反应上来了。

“对,如果是加速祸患,就没有什么争议了。我们知道有一个成语叫‘不速之客’,那个‘速’就是招致的意思。”

“哦。”不少同学恍然大悟,估计他们平时没有考虑过“不速之客”中“速”的意思。

“课文中提到燕后亡有两点,一是‘用兵之效’,反倒后亡,二是荆轲刺秦,招致了灭亡。我同意张悦同学的看法,荆轲刺秦只是加剧了灭亡的速度,提供了秦灭燕的借口而已。毛主席说过一句话:‘景阳岗的老虎,总是要吃人的,你惹它它会吃你,你不惹它它也会吃你。’跟你惹它没有关系。我现在要一张六国地图,这儿是秦--我是秦人,所以我比较支持秦国,鄙视六国。”我开了个玩笑,大家笑起来了。

完地图,然后问:“大家考虑一下,齐燕赵三国为什么后亡?”

“离秦国比较远!”下面喊作一团。

“对呀,一看战国图,一目了然。”其实,当年秦王采用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政策,苏洵的观点确实站不住脚。“事实上,苏辙也写过一篇《六国论》,他就认为六国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支持联合韩魏二国,韩魏是秦国进攻其他四国的必经之路,韩魏只要不灭,其他四国就是安全的。三苏都写过《六国论》,苏辙的观点好像就要比他老爹有见识一些。”

苏轼怎么说?”一个同学在下面问。

“苏轼主要讲养士的问题,他的文章严格地讲不是在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所以我没有印,大家可以去我的博客里看这篇文章。好,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我数了,一、二、三!好,大家没问题了,我要问了。”

我开始问:“第二段中,作者说,赂秦的国家对于祖辈父辈留下来的土地,‘子孙视之亦不甚惜’,它们真的不爱惜祖先留下来的土地吗?”

“不是!”下面又一片议论,似乎都个人都在发言。

“我们知道,我们中国人割地赔款的历史悠久得很哪,从春秋一直延续到了晚清。为什么?你是割地还是亡国?你选择什么?”

“割地。”

“但是割地割到最后,往往就会怎么样?”

“亡国。”

“那么大家再想一想,六国到底懂不懂得‘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

“懂得。”

“六国懂不得只要团结起来,就能够对抗秦国的道理?”

“懂。”

“道理都懂,但是被人家灭亡了,什么道理?”

“实力不如秦国。”有一个同学说。

“六国的力量合起来是不是不如秦国?”

“不是。”

“那么六国有没有想过合起来攻打秦国?”

“想过。”

“有没有付诸行动?”

“有。”

“你们怎么知道?”

下面议论纷纷,各说各的道理。

“《过秦论》中有一段话,能不能背出来?‘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一些学生和我一起背这一段。

“‘纵散约败’的‘纵’是什么意思?”

“合纵!”

“合纵连横。有没有同学能够解释一下什么叫‘合纵连横’?”

我喊周犁起来,他说:“合纵就是几个国家合起来攻打秦国。”

“那么‘连横’呢?”

“就是把他们连在一起。”

我笑了:“所谓‘合纵连横’,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一强就是秦国了。那么六国为什么要‘争割地而赂秦’呢?原因很简单,哪一个慢了,哪一个可能会先灭亡,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顿了一下说:“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两个犯了罪,被警察抓住,警察把他们关在互不通信息的两间牢房里。只要两个人都保持沉默,警察就拿他们没办法。但警察想了一个办法,他告诉这两个囚犯,如果哪一个交待了同伙的罪行,他不但可以免罪释放,还可以获得一笔奖金。而同伙不但会被加重处罚,还必须支付一笔罚金给出卖他的人。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这两个囚徒会怎样选择?”

下面议论纷纷,各执一词。“两个人都不说!”一部分同学说。

“当然,如果两个人都不说,两个人都会被无罪释放。但其实你分析一下,真正理性的选择或许是赶紧说。比如我和周犁就是那两个囚徒,我会考虑,周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交待,一种是不交待。如果周犁选择不交待,那么我选择交待,不但可以获得自由,还会领取一笔资金,我肯定选择交待。如果周犁选择交待,我更应该选择交待,因为既然我已经不能够获得自由了,交待至少可以让我免交一笔罚款。所以无论周犁交待还是不交待,对我而言,最理性的选择都是交待。这样真正的受益者是谁呀?”

“警察!”

“两个囚徒所面临的这种困境,就被称为囚徒困境。实际上我们认识想一想,六国实际上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六国都想保存实力,结果被人家打败了。对于六国,它就有赂秦和不赂秦两种选择,如果不赂秦,而别的国家选择赂秦呢?那就等于自己国家成为秦国首先攻击的对象,可能会首先灭亡。而赂秦的结果可能也会灭亡,但至少会灭亡得晚一些,所以也是相对理性的选择。六个国家理性的选择最后构成了最不理性的选择。所以在这一点上,苏洵讲得不对,六国不是不懂得‘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的道理,而是他们都陷入了囚徒困境。这是秦国的聪明之处。”

我决定再烧一把火:“我给大家出一道附加题,不要求当堂作的,你们下去考虑:六国怎样才会走出囚徒困境。再加一道,我自己想出来的啊。我们知道台湾问题的关键在谁?”

“美国。”

“美国是世界警察,扮演着警察的角色。台湾不断地从美国大量进口,包括进口大量并不先进的武器,这实际上就是在赂美。美国的回报也很显然,不让大陆轻易地收复台湾。大陆知道美国的份量,所以也不断地通过一些贸易给美国一些甜头,让美国明白大陆对他们的重要性,这也是一种赂美。因此对美国而言,最好的方式是保持现状,它就可以不断地收取‘贿赂’。也就是说,两个相对弱势的团体,一个是台湾,一个是大陆,已经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争相贿赂美国。那么,大陆如何走如囚徒困境?好,这两道题其实是一道题,大家下去思考。”

“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谈到六国灭亡的文章,那么对六国破灭原因的分析都有哪些?”

“《过秦论》。”下面有同学说。

“《过秦论》主要是总结秦亡的教训,而不是六国。还有哪些课文?”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里怎么说?”学生和我一块儿往下背:“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向使六国各爱其民,则足以拒秦……”

“那么杜牧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爱惜百姓。”

“实际上就是《过秦论》里所说的‘仁义不施’,这是一个观点。我们学的《六国论》里说是‘弊在赂秦’,《离骚》里说是因为君王昏庸无道--楚国也是六国之一嘛。我们刚才提到的苏辙的《六国论》里说,六国灭亡的原因是没有齐心协力去保卫韩魏两国。我印发的李桢的《六国论》大家看了没有?他说六国里每一个国家都想怎么样?”

“都想称霸。”

“每一个国家都想做秦国,都想称霸,最后只能是群雄逐鹿。所以要想让他们真正地联合起来,可能不可能?”

“不可能。”

“所以他提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因为都想称霸,各怀鬼胎。那么这些观点,哪一个是正确的?”

“都正确。”一些同学说。

“他们站的角度不一样。”王敏说。

“我觉得王敏一下子就点中了要害:他们站的角度不一样。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每一个人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为什么不同的作者看到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我喊梁波起来,他说:“可能是时代的原因,另外,写作时的想法可能不一样。”

“就是说时代背景与写作目的不同对吧?那么我现在问大家,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

大家七嘴八舌,这个问题显然很容易。

“那么体现在课文哪一段?”

“最后一段。”

“我们知道,北宋的时候军力很弱,契丹和辽经常攻打北宋王朝,于是北宋王朝经常用岁贡的方式来求得‘一夕安寝’,我们想苏洵写作的目的就非常明确了:我们不能再对契丹和辽手软了!所以他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取其赂秦这一点,其他原因他就不管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先有论点,然后进行论证,是由果及因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先研究六国史实,再得出结论。其实解放后我们许多学者治史就是由果及因的思路,这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那么我们至少得到一点启示,就是六国破灭的原因很多,但是每个人都看到了他希望看到的原因。这其实也是电影《罗生门》的主题。不同人有不同人的目的,立场。这就是我给大家讲的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我再问大家,有没有绝对真实的历史?”

“没有。”

“或者说,真实的历史能否被认识?”

“不能。”一些同学说。

“不见得。”另一些同学说。

“对,不见得。”我肯定另一些同学的说法。“那么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真实的历史?”

段秋站起来说:“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角度看历史,然后大家的看法彼此交流嘛!”

我说:“对!比如我们要知道六国破灭的真相,就要看一组有关六国破灭的说法,然后才会明白,哦,原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这样的原因那样的原因等等,就比较接近事实真相。大家知道不知道有一个成语叫盲人摸象?”

“知道!”

“一群盲人在摸一头大象,有的摸到了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腿,有的摸到了尾巴,有的摸到了肚皮,于是他们就争论起来,都以为大象是自己摸到的样子。其实从本质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盲人,都永远只能够看到世界及他人的一部分真相,但我们往往会以为自己看到的是全部,那么,如何能够‘看到’完整的大象?是否可能?”

“大家都来描绘自己看到的大象!”一个同学说。

“是的。大家如果不是相互激烈地争论,固执己见,而是相互分享经验,渐渐地会通过他人的经验构筑起完整的大象的形象。这个大象的形象或许会真实的大象有出入,但是肯定比固执于自己的经验更接近真实的大象。我觉得,这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在阅读的时候,要尽可能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立场的作者的书,这样有利于构建真实的知识,否则,极可能被愚弄,我们有过这样的历史。二是每个同学或者说每个人都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因此,必须认真倾听他人的声音。”

大家纷纷点头。

“不但如此,其实在人际交往中也常常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我们往往只能够看到一个人的一部分,但却把它无限放大,以为这这个人的全部,特别是恋爱当中的人。所以有一句话叫做--”

“情人眼里出西施!”

“对呀!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晕轮效应。我们往往把别人的某一个优点或者缺点无限放大,形成一个晕轮,看不到他其他的品性。其实不仅仅是情人,我们要认识一个人,比如说段秋吧!我看到的只是坐在教室里的段秋,于是我会得出一个结论:段秋同学是一个发言积极、学习认真的同学。但是在宿舍里,段秋可能也抽烟甚至耍朋友(成都方言:谈恋爱),于是公寓老师对他的印象就是另外的一个样子,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另外的段秋。同时,家长也看到一个段秋,他在社会上的朋友也看到了一个段秋,每一个人都看到了片面的段秋,但把这些人看到的综合起来,可能才是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段秋。”

大家都在下面乐,拿段秋打趣。

“所以我的结论,一是时时警惕,检讨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换位思考;二是多方面搜寻信息,多听他人意见。这也是学习《六国论》的重要启示。”

下课了,坐在前排的王敏告诉我:“这节课上得非常好!”我说我也觉得不错。

走出教室,才想起忘了告诉学生,那篇改写的文章不是我改的,而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徐江老师,只好留在下一节课了。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六国论,苏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六国论(课堂实录)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