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六国论 >> 正文

 

苏洵《六国论》教案

 

六国论

天津实验中学  杨永林

 

章节课题

第五单元第一课《六国论》

教学课时

3课时

 

 

基础知识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语法现象。

2.学习本课的论证思路。

学科能力

1.理解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2.了解苏氏父子及相关文化知识。

思想方法

1.学习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应为“积威所劫”。

2.锻炼学生对古人文章的敢于质疑的精神。

3.培养学生踊跃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学习素质。

4.培养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的品质。

教育性目标

德育渗透

提倡“集体意识”、团结精神。

 

发展性目标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培养学生遇事沉着镇定的品质。

2.培养学生能从长远利益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协同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努力寻找“双赢”的解决方案的素质。

 

教学

重点

1.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词及语法现象。

2.学习本课的论证思路。

教学

难点

理解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教学

方法

先由教师诵读,纠正字音;再串讲课文;最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背景等相关知识鉴赏文章。

预习

要求

熟读课文

课件使用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牧的《阿房宫赋》,谈的是秦灭亡的教训,我们还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也是秦朝灭亡的原因,而且都是以史为鉴,借古讽今;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六国论》,剖析的是秦统一过程中的敌人——六国之所以灭亡的原因。那在作者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结论呢?好,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串讲。

 

(一)题目——六国论

1.六国:韩、魏、楚,赵、燕、齐。

2.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

 

(二)第一自然段

 

1.正音:

丧(sàng 率(shuài

 

2.补充注释: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否定判断句式,本文中心论点。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式。而:就。亏:亏损,减弱。道:途径,原因。

  3)六国互丧:互:古今异义。古义: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4)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由于。

  5)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

 

3.内容分析:开篇即提出本文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提出两个分论点:针对赂秦的国家,认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针对没有赂秦的国家,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后总结:“故曰弊在赂秦。”这一自然段可以说为全文定下了论证基调和论证结构。

 

(三)第二自然段

 

1.正音:

   厥(jué  暴(pù  芥(jiè

 

2.补充注释:

 

(1)       秦以攻取外:之:助词,表限制,不译。

(2)       则获邑,则得城:小、大: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       其实百倍:其实:古今异义。古义:它的实际。今义:实际上。

(4)       诸侯之所:亡:丧失,丢失。

(5)       秦之所大欲:则:那么。

(6)       不在战矣:固:本来。

(7)       思厥先祖父:先:古今异义。古义: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今义:时间或次序在前的。祖父:古今异义。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

(8)       有尺寸之地:以:连词,表结果,可译为“这才”。

(9)       举以予人:以:介词,用,拿。(一说为连词,相当于“而”。)

(10)   秦兵又至矣:而:转折连词,“可是”。

(11)   至于颠覆:至于:古今异义。古义:到…的结局,终究、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颠覆:古今异义。古义:灭亡。今义:用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政府。

(12)   理固宜然:理:名词用作状语,按理说。固:本来。宜:合适,适宜。然:形容词后缀。

(13)   以地秦: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

 

3.内容分析:本段论述贿赂秦国的楚魏韩三国时怎样灭亡的。

 

三、作业

1.  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2.  背诵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自然段;

3.  预习3~5段。

 

第二课时

 

一、课堂检查。

简单提问上节课所讲内容及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二、课文串讲。

 

(四)第三自然段

 

1.正音。

洎(jì  当(tǎng  量(liàng)(一说读“liáng”)

 

2.补充注释

  1继五国迁灭:终:最终。

  2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守义。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被动句,“亡”为“被灭亡”;省略句:是故燕虽(为)小国而后亡。

  4)斯用兵之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效:功效。

  5始速祸焉:始:才。速:古今异义。古义:招致。今义:迅速,快。

  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战”、“败”、“胜”是动词,“五”、“二”、“三”分别表示以上三个动作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在古代汉语中,数词须置于动词前。

  7)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8)李牧连之:却:使动。

  9)洎牧谗诛:以:因为。

  10)惜其用武而不也:终: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坚持到底。

  11)革灭尽:殆:几乎,将。

  12智力孤危:智力:古今异义。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13不得已:诚:的确,实在。

  14使三国:假使,假如。

  15)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互文。

  16未易:或:或许。量:衡量,估量。

 

3.内容分析:本段分别论述了三个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并对此进行小结。

 

(五)第四自然段。

 

1.正音。

  咽(yān  削(xiāo

 

2.补充注释。

  1天下之奇才:以礼相待,礼遇。

  2)并力西向 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前置,正确语序为“向西”。

  3)秦人食不得下也:之:取独。咽:咽喉。

  4)为秦人积威所劫:被动句,“为”表被动。之:取独。

  5)日削月割:“日”、“月”为时间名词作状语,可分别译为“每日”、“每月”。

  6趋于亡:以:因而。

  7)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加点的“为”表被动。

3.内容分析:这是作者对已经成为历史的“故事”进行消极假设,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

 

(五)第五自然段

 

1.正音:

   夫(fú

 

2.补充注释:

  1)天下之大:定语后置,“之”为标志,正确语序为:大天下。

  2)从六国亡国之故事:故事:古今异义。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3)是又在六国下矣:判断句。

 

3.内容分析:这是作者从历史“故事”出发,反观现实,对当时的执政者提出积极建议。

 

三、作业

1.  复习本科所讲内容。(课上检查)

2.  背诵第二自然段;熟读三、四自然段。(课上检查)

3.  作完质量检测。(明天交)

 

第三课时

 

一、课堂检查。

简单提问上节课所讲内容及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二、结构分析:

                     立论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论证——以地赂秦者灭亡的原因:日削月割去满足强秦的欲望。

                                          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齐国与虎为伴,燕、赵用武不终。

                                          消极假设:     若个别国家能义不赂秦,不派刺客,不误信谣言,不附于秦。

                                          积极假设:     若全体合力抗秦。

                      结论——借古讽今(以六国讽刺北宋错误的外交策略)。

 

三、背景分析:

          苏洵写《六国论》,虽然根据战国末期若干的史实,论断六国终致覆亡的根本原因,但并非纯粹的与现实无关的史论,而是有所为而作的。因此研读本篇,对于当年的时代背景,就必需首先获得明朗的认识,而这又须从宋初说起。

              溯自宋太祖统一天下以后,实施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影响所及,全国军备废弛,地方兵力薄弱,边境的防务空虚。两传至真宗时,虎视东北的辽,势力强盛,曾大举南侵;结果被逼作澶渊之盟,规定每年贡献给辽大量的白银和丝织品。继传至仁宗时,强悍的夏崛起于西北,对边疆侵扰,宋又须按年把大量的银、绢以及茶叶给夏。──总之,对于辽、夏间歇的凌迫和长期的需索,北宋王朝越来越穷于应付,而国力也逐渐削弱了,情势是严重的。

              苏洵生当真宗、仁宗两代之间,目睹外患日亟,而朝廷却一贯采取屈辱退让的对策,深以为忧。他于是写作本文,借六国割地赂秦,终致覆亡的故事,向执政者提出警惕;希望能够省悟振作,坚持抗战,而免走向危亡。……

 

四、苏洵其人其文。

(一)大器晚成的苏洵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过去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一则故事。讲的就是北宋大文学家、《六国论》的作者苏洵青年时代的事。

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一天,苏洵的书房里忽然不断地向外冒黑烟。家里人都很吃惊,不知出了什么事。走进去一看,只见苏洵正把一叠叠的文稿往火炉里送。原来,他要把自己过去所有不成熟的作品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宋仁宗嘉亻右年间,他带了儿子苏轼、苏辙,不远数千里,从家乡四川来到京师开封。当时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作品二十二篇呈上朝廷,得到极高的评价。宰相韩琦见他文章写得好,上奏皇帝,召试舍人院,苏洵推病不愿应试。后来又任命他为秘书省校书郎。这时他已年过五十岁了。

 

(二)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强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苏明允哀词》),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宛转见长。苏洵在《上田枢密书》中也自评其文兼得"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孟、韩之温淳,迁、固之雄刚,孙、吴之简切"。他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炼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作形象生动的妙喻,如《仲兄字文甫说》,以风水相激比喻自然成文的一段描写,即是一例。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提倡学习古文;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写"胸中之言";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写法。他特别善于从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例如《上欧阳内翰第一书》对孟子、韩愈欧阳修文章的评论就很精当。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阳永叔白兔》、《忆山送人》、《颜书》、《答二任》、《送吴待制中复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为佳作,但总的成就远逊于散文。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集》15卷。

 

(三)艺术特点分析

1.  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3.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六、作文指导

把以上的分析思路逆转,就是苏洵创作这篇文章的过程和思路。我们注意到:他先有一个“言必中当世之弊”的创作夙愿,然后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时事的了解,发现了北宋朝廷贿赂辽、西夏之弊,根据他丰富的文史知识积累,他知道先秦六国的灭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有他们不能团结御秦,部分国家贿赂秦国,暂得苟安,终至全部灭亡;苏洵同时认识到北宋的这种外交策略也是在使国家积弱积贫,必会导致灭亡的结局,强烈的责任意识使他愤而为文,作此《六国论》。他的论述,他结构清晰、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其实充沛,较有说服力。

其实,大多数的文章,都是这样一个为文过程,我们的作文也应该是这样的。请大家在以后的作文中注意体会。

 

七、练习订正

订正课后题、质量检测、优化设计。(略)

 

八、补充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字词

1.注释下列多义词

2.选出""字意义相同的两项( )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C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D郦元之所见,殆与予同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暴秦之欲无厌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辞决而行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独不怜公子姊邪

可得闻与

4.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思厥先祖父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2)、语言运用
    1.
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较秦( )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公为我呼( )入,吾得兄事之

竖子不足与()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2.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句读之不知

弈秋之为听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皆不可限以时月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其势弱于秦

唯利是图

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3.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

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

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

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

 

(二)阅读思考
    
阅读苏辙《六国论》中的一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熟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1.根据标号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2.对加黑词语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B"西向"意即"向西",指抗秦。

C"千里"""的定语,意指秦国幅员辽阔,实力雄厚。

D"世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3.选出"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一句译文正确的项()

A认为一定可以有自我安定的办法。

B认为一定会有能够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

C认为一定有可以使自己安全的办法。

D认为一定有办法使自己的国家保全下来。

4.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5.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

 

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1.①坚持到底;最终;整,从始至终;始终;死

疏远;距离远;长久,深运;远离;远方的人

爱惜,珍惜;吝惜;吝惜,舍不得;爱护

招致;邀请;速度快

2.BC(都是"几乎,近于"的意思)

3.①""""②""""③""""④""""⑤""""

⑥""""⑦""""⑧""""⑨""""⑩""""

4.C

2

1.①接受各国贿赂之(张良之(项羽暴,暴

2.C 3.①C②D

 

(二)阅读思考

1.凭借;来;却;而且;的;他们(代诸侯各国)

2.C 3.B

4.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5.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九、结构分析图

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论据一(正面申论)

解释赂秦而亡的原因:

    客观原因:  秦国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主观原因:  六国赂秦所失之地,比战败而失去的多达百倍;同时,亦不珍惜先祖土地,只贪求苟安。

    小结:  以地事秦,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论据二(正面申论)

分述不赂秦而亡的原因:

1. 齐:  与嬴而不助五国。

2. 燕:  误以荆卿为计。

3. 赵:  信谗而诛李牧。

4. 不赂者以赂者丧。

小结:  三国处于智力孤危之形势,加上用武不终,未能坚持抗秦而亡。

论据三(反面设论)

消极假设

(个别而言)

1. 韩、魏、楚各爱其地。

2. 齐不附秦。

3. 燕刺客不行。

4. 赵良将犹在。

积极建议

(整体而言)

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士。

2.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 并力西向。

结论

借古: 六国灭亡的原因。

讽今: 北宋当政者不要被外族的淫威所吓倒,否则重蹈六国覆辙,便连诸侯也不如。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六国论,苏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洵《六国论》教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