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古代 >> L >> 六国论 >> 正文

 

从《六国论》看苏洵史论文风特点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成就是史论文。其文风健雄,议论酣畅,纵谈古今,任意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笔意。
  《六国论》是《嘉祐集》中的一篇。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史论文,文章表面是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破灭的原因,实际上是讽喻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明晰,足以体现苏洵的文风特征,所以,本文仅从《六国论》的立论、论证结构、语言特征方面借一斑而窥探一下苏洵史论文的文风特点。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六国灭亡的原因,不完全是由于贿赂秦国,但六国在灭亡的过程中却有贿赂秦国这一举动。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赂秦不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却是其破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是由于这一点,作者苏洵便抓住了这一细小的历史现象与当时北宋贿赂辽和西夏这一历史事实的相似之处,通过夸张、渲染,把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全部归结为:六国贿赂秦国导致它们的灭亡,并以此立论展开论述,以便达到刺时讽今的政治目的。尽管苏洵的立论是从细小的地方入手,经过夸张、渲染来讽喻当时时事,其立论依据与历史事实不完全相符,但苏洵能对自己的立论言之有理,持之有据,从而使自己的立论完美无缺,这正是苏洵史论文章在立论上的独特之处。苏洵这种立论方式与战国策士们在陈述自己观点或双方辩论时所持的方法基本一致。《六国论》一文的立论特点正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立论方式一般在借古讽今的史论文章中是完全可以的。因而我们可以这么说:苏洵史论文章的第一个特点就是作者能够从细小处入手,经过作者自己的发挥和想象来议论比较重大、比较严肃的问题,同时由于作者的夸张、渲染,使得其文章笔力开阔,畅所欲言,具有了战国策士们纵横驰骋的气势。
  《六国论》不仅立论独特,而且文章结构也十分严谨。作者苏洵在文章开篇就提出了
自己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贿赂秦国,然后又连用了两个理论论据从“赂秦而力亏”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两方面加以完善和证明。这两个论据既是对中心论点的证明,也是本文中心论点统领下的两个分论点。这样文章后半部分便主要围绕这两个分论点展开论述。对第一个分论点作者分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逻辑推理证明:首先是“秦之所大欲,诸侯之大患,故不在战矣”。其次是割城赂秦“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第三是引用古人的谚语说明“以地赂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然后作者又对第二个分论点采用归纳论证法进行了证明:作者以齐、燕、赵灭亡的历史事实全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最后又从反面归纳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原因:如果韩、魏、楚三国不贿赂秦,齐国帮助其他四国,燕、赵两国用武终,那么谁胜谁负就很难预料。这样“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就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证实。文章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并与开头相呼应。这种分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说明透彻,令人信服。由此我们可看出苏洵史论文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论笔老辣犀利,条理分明,结构严密。
  议论文重在说理,必须以理服人,因而它的语言必须有论辩性、说理性。《六国论》这篇文章,作者苏洵通过大量修辞,使本文显示出一种咄咄逼人的论辩气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用设问,立论周密。在《六国论》一文中作者在提出自己的中心论点“弊在赂秦”之后就故意用了一个设问句:“六国互丧,率赂秦也?”这一疑问也正是别人的疑问,所以作者在别人未问之前自己首先发问,并给了一个明确答复:“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使文章的立论更完备,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在一般人看来苏洵的文章立论似乎不够真实,有点片面,但苏洵往往在提出自己的论点之后能从细小处入手,自觉地替别人提出疑问并加以回答,以消除人们的疑惑,也使自己的论点更完美周全,使人无懈可击。
  其次善用夸张,感染力强。比如作者在论证“赂秦而力亏”这一分论点的时候,就把历史上发生在长达一个世纪(公元前375 年~公元前280 年) 的历史事实缩小到一两天之内:“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席之安寝”。这种夸张的说法突出了割城数量的众多和次数的频繁,同时也说明了苟且偷安者狼狈的窘态和所得时间的短暂。
  第三是巧用比喻,说理透彻。比如文章有这样一段引文:“以地侍秦, ,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就是引用苏代的话比喻三国企图用割让土地的办法制止秦国的入侵,必然会导致六国的灭亡。这种善打比方的说理形象生动,具体感人,易打动人说服人。再比如“如弃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等等,都是以形象比喻说理,既表现了三国子孙割地态度的轻率,也包含了作者鲜明的憎恨感情。
  第四是对比鲜明,论证有力。作者在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时便以概括的事实,对比的方法,说明了赂秦求和的危害。通过“秦之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比较,特别是两个“百倍”的比较,令人触目惊心。由此作者推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结论。这便有力的证明了六国灭亡并不是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矣。再比如作者通过六国祖先创业时的艰辛与其子孙割地赂秦的率比较,有力地证明了割地赂秦是悖情背理的,是有辱于其先祖的。鲜明的对比论证使文章更加有理有据。
  《六国论》一文除了以上几种修辞手法以外,苏洵还采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论辩气势,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更能以势感人。作者运用这种逐层蓄势逐层深入
的排比、对偶句借古讽今,切中时弊,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苏洵史论文第三个特点就是在写作手法上大量采用设问、夸张、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增强其语言的论辩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这同样可看出苏洵受战国策士论辩艺术的影响较为深远。
  总之,综观《六国论》全文,无论从其立论上,还是其论证结构上,还是语言特征上,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苏洵史论文那种纵横驰骋、议论酣畅、雄健刚毅的艺术风格,与战国策士纵横开阔的论辩气势一脉相承。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六国论,苏洵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从《六国论》看苏洵史论文风特点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