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柝声声听乡愁 ——纳兰性德《长相思》赏析 (637617)仪陇县张公小学校 唐学成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首词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时写的。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纳兰氏,世居开原东之叶赫河畔,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为康熙朝太傅明珠。康熙十四年(1675),年方二十岁的纳兰性德科考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一等侍卫。凡康熙出行,其必扈从。纳兰性德虽为皇帝近侍,却以诗文名世,《中国文学史》将其列为清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之一。其少年聪颖,通晓汉满文章,喜古文,工诗文,尤长于填词。词风清新自然,全无矫揉造作之痕。其所作《出榆关》被列为高等学校古文学范文。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性德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1685),其身患寒疾,七日不汗而死,时年仅三十岁。康熙皇帝深为痛悼,特派使赐奠。纳兰性德一生虽短,但著述丰厚。留世的有同友人陆元辅合订的《删补大易集议汉萃言》、《陈氏水记集说补正》38卷,刻《通志堂九经解》1800余卷,著有《通志堂诗集》5卷,词4卷,文5卷,《清诗别裁集》10卷,《令词选》2卷,《渌水亭杂感》4卷,《熙朝雅颂集》18卷,《全唐诗选》、《词韵正略》、《湛园文稿》、《苇间诗集》等。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这首《长相思》以具体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绵长心境,堪称即小见大之佳作。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将千里行程中看到的景物,浓缩为“山”、“水”二字,而重复使用“一程”,从字里行间读者就仿佛可以感受到词人的满腹乡思、一腔愁绪。“夜深千帐灯”一句,王国维盛赞为“千古壮观”。但壮丽的千帐灯下,照着不眠的万颗乡心,这是怎样一种情味,恐怕只有词人自己才能给我们满意的回答。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何以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思乡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与“山”、“水”相对应,下阙突出的是“风”和“雪”。“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一阵又一阵不停的风雪,直搅得词人内心孤寂凄凉。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哪有这种令人痛苦之声响?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初充分表现出。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对,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一暖一寒,一静一闹,两相对比,写尽了词人的孤寂和伤感,含蓄地透露了词人厌恶扈从生活的情绪。 而更令人叹为可贵的是词中虽然流露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缠绵而不颓废,思乡柔情之中更彰显出诗人的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这首词的意思,用我们现代白话来说,可以这样翻译: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 我向榆关那边行。 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 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 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的声音。 词中部分字词的解释如下: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yú)关:即今山海关。又称山榆关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