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一堂法语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 德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教学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军队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民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本课中的语文特质,让学生从细节中感悟文章,而不能单纯地把本课当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读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理解小说题目的意义,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掌握评点法。
教学难点
分析细节描写:小弗郎士对挂在铁杆上的字帖和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
(一)导语设计
从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导入,有的放矢。
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受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 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14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 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 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教室气氛 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 听课的人 只有贪玩的小学生 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 韩麦尔先生 衣着随便,紧敲戒尺 穿上礼服,十分温和
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 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 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 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 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 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B、古老的以色列两五百年前被罗马帝国灭国,两千五百年后的1945年以色列重新建国,马上组织专家研究并大力复兴失传上千年的本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如今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了以色列的官方语言。 5、一个民族的语言只是交流的工具吗? 三、 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1、经过这堂不同寻常的法语课,小弗朗士是否也变得不同了呢? 对法语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老师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听课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对德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2、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两人谁更重要?理由是什么?(发挥的作用) 韩麦尔先生推动了气氛、教育了众人、揭示了意义。 居于主动地位 小弗朗士为小说提供了第一人称视角(便于心理描写、抒情议论) 居于被动地位 2、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中心。这个形象塑造得是否鲜活,决定了整篇小说是否成功。这篇小说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反映出小说创作哪些要点、规律?阅读书本第六页知识卡片《小说的细节》作简要回答。 3、划出文中对韩麦尔先生的细节描写,参考课本第六页的形式对其进行分析。 “---------------------细节表现了---------------------,刻画了人物-------------的形象。” 5、自读课文《向中国人脱帽致敬》,划出文中对教授进行的细节描写,并运用刚才学习的方法进行分析。 四、 总结 1、刚才所做的,其实就是如何准确运用祖国语言表达我们思想的练习。练习的意义是什么,强调对祖国语言规范运用的价值是什么?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请从更高的视野思考这一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2、——语言既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民族思维模式、民族意识、民族文化。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