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前(第1~10段)——课上(第11~23段)——下课(第24~29段)
(2)上学路上(第1~6段)——上课之前(第7~10段)——上课经过(第11~23段)——宣布下课(第24~29段)
(3)上课前(第1~10段)——上课时(第11~29段)
(4)上学路上(第1~6段,开端)——上课(第7~23段.发展)——下课(第24~29段,高潮、结局)
师生共同评议:以上故事情节的四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四种更为合理,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大部分:上学路上、上课和下课,突出了“上课”的情景,并且突出“我”的见闻感受这一线索。
第一种划法和第四种划法的区别在于第一部分。作为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性格和后面情节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构思安排可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人物性格由幼稚变得成熟。所以,(1~6段)应为故事的开端。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第三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故事不够完整。
所以课文按第四种划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6段):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
《最后一课》教案—第3页—共7页
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闻和心坪活动的描述。[)刻画了小弗郎士的幼稚、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的性格,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7~23段):故事的发展,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课的经过。(7~10段)写了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1116段)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们对这最后一堂语法课的纪念;(17~23段)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段):故事的高潮、结局。写下课时的情景。
四、变换角度,以第三人称创造性复述故事
教师提示:三读课文,以小弗郎士为叙述角度.以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品读原文体会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
多媒体显示课文六幅图片.为学生复述作铺垫。
学生按第三人称复述情节。师生评议.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语言表达要流畅。
预设提问:课文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和刚才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品味,然后交流。
明确:以第一人称“我”小弗郎士的口吻叙事,更增添了亲切感、真实性,更容易表现小弗郎士最后一课上在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情感熏陶、启迪下的心灵的成长。
五、聚焦小说环境描写,从作品中探寻时代背景
教师提示:现实主义小说是属于时代的。杰出的小说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解读环境描写是解读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窗口。请大家从文中圈点勾画出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语句,仔细品读,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自读。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
第3段“画眉在树林边完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第4段,“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首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第11段,“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第16段,“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第18段。“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曩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
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第21段,“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第24段,“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第一句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句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作 品的时代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 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遇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
《最后一课》教案—第4页—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