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实践活动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课件,涂色卡,水彩笔, 各三个,反馈牌。 课堂实录: 一、游戏中感知规律 游戏猜颜色,教师出示各种颜色的磁铁,随意拿一个让学生猜(小朋友举各种颜色牌表示自己心中想的颜色),按红、绿、红、绿、红、绿……逐一展示,绝大部分学生猜中了,问:你是怎么猜的?然后引出课题――这些磁铁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探究中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彩旗、灯笼、花朵和小朋友。 生2:灯笼的颜色有紫色的和蓝色的,并且是按紫色、蓝色、紫色、蓝色…………的顺序排列的。 生3:我发现不只是灯笼排列有顺序的,其它的也是有顺序的排列的,我想这就是这节课要学的规律吧! (众学生赞成地点头,老师也笑着了) 师:是的,这是这节课学习的规律中的一种。同桌互相说说,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各是怎样的? 三、模仿中理解规律 师:刚才,我们利用主题图来学习,发现图中的一些规律。老师这里有一些材料,你能用一些图形摆出一条规律来吗?(材料有红色圆、绿色三角形、蓝色正方形等) (学生同桌摆,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互相间评价,提问和介绍摆的规律。) 师指其中一张纸问: 师:请小朋友思考一下,谁能提出一个问题,小朋友们需要认真想,才能想出答案的问题。 生:第十八个是什么? 生1:蓝色的正方形。 生2:红色的圆形。 生3:绿色的三角形。 师:到底谁的答案对呢,不能乱猜,用什么办法证明答案对不对?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组长1:我们的答案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一个一个地数,数出来的。 组长2:我们的答案也是蓝色的正方形,我们是这样想的,每一组都是按圆、三角形、正方形排列的,第十八个正好是跟每一组的第三个一样的。 组长3:我们组发现:这节课的规律是几个一组,一组一组的反复出现。 四、生活中寻找规律 师: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这样反复出现的呢? 生:我们的座位按男、女、男、女、男安排的是有规律的。 生:红绿灯是有规律的。 生: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是有规律的。 生:歌曲的节奏有规律。 …………………… 五、运用中体现价值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应用了规律,一位师傅在铺地砖,你看他铺的地砖有规律吗?(出示图:有红砖与绿砖两种,只铺一行,没有规律的){学生仔细观察片刻,得出结论} 生(齐说):没有规律 师:你能帮助师傅,应用这节课的知识,把地砖铺的美观一些吗? 反馈 (学生向他人介绍作品中的规律,互相欣赏,体验应用规律创造美) 案例评析 反思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笔者认为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设计游戏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找规律”这一案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猜一猜磁铁颜色的游戏,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初步感知规律。这一环节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同时仅要求猜一猜结果,学生凭直觉做出判断,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尝试的机会,在猜想中感知到规律的存在,帮助理解知识。 ●转变学习方式,强调合作与交流。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找规律内容具活动性和探究性,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找规律”的内容不能用“对或错”来简单的判断其正确与否,而是要听学生介绍“找的规律”有无道理,这样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充分与同学展开交流活动,注意倾听同学讲的有无道理,联系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做出判断,不断地及时地优化自已的数学知识,在合作交流中获得了发展。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案例的“运用中体现价值”这一环节,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