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道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第61页例1情境图)、小棒若干。 教学设计 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突出加几十与加几的区别,激活与本课相关的已有知识,促进学习迁移。] 2.比较以上两组式题的不同点。 新授 1.课件演示第61页例1情境图。显示一包数学书35本,一包括文书30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8本语文书。画外音:老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2.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如 a.数学书有多少本? b.语文书有多少本? c.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共有多少本? d.零星的语文书和数学书共有多少本?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a.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 线组分别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 ◆35+3 ◆30+8 ◆35+30 ◆8+3 b.哪几个算式的计算已经学过了?得数是多少?(30+8=38,8+3=11)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本课无关。为了节省时间,让每组各列出一个问题的算式,然后集体识别其中已学过的计算,口算出得数。从而很自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需探究的两道式题上来。] c.35+3、35+30得多少?先独立思考,可以用小棒摆一摆,也可以直接在头脑里想。 d.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请各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发言,屏幕上出现各种计算方法。 计算35+3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摆5根小棒加上3根得到8根小棒,再和3捆小棒合起来是38。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根、36根、37根、38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先算5+3=8,再算30+8=38。 ◆用点数的方法算:35、36、37、38。 [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需要借助直观的,可以摆小棒;无须借助直观的,就在头脑里思考。其实质是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 计算35+30 利用小棒帮助解答。 ◆先摆3捆加3捆是60,再和5根小棒合起来是65。 ◆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35+30:35、45、55、65。 ◆先计算个位上30+30=60,再计算60+5=65。 (课件演示配有摆小棒的动作和口述计算方法的声音。) [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算法有较充分的估计。但事实上多数学生想到的是①、③两种算法。] e.小组讨论: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f.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如: 35 + 3=□ 35 + 30=□ └───┘ └───┘ □ □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方法,共同点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比较、评价,是可取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策略评价意识。] 4.尝试练习。 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进行计算。 5.完成课本第61页“做一做”。 a.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 b.交流。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巩固练习 1.练习十一第1、2题。 a.学生独立完成。 b.挑选若干题要求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2.练习十一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小结 1.小朋友,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请大家自我评估一下,今天的学习你成功了吗? 教学设计说明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先设计了两组口算题,通过让学生比较它们在计算上的不同之处,从而帮助学生重温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新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传统的计算教学比较枯燥,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充分利用课本“发新书”的情景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首先,放手让学生提出有关加法的问题。学生根据图片提供的信息,提出的加法问题有些为已学知识,需要教师酌情引导,以免偏离主题。 在探讨算法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展示的空间。算法的多样化增加了学生思维的活动量,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实际上课时,学生确实也提到很多算法。但是当我要求学生比较,说说哪一种算法好时,大多数学生认定课本上出现的方法好。当然无论怎样算,最后都要让学生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练习部分我注意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同时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把一位数加两位数、整十数加两位数归结为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进行计算,促进学习的迁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