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而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比”,试想在这种“玩”中谁能说他们没有“思考”呢?同时还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侧面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玩”的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室安静、学生坐好、教师讲好”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是主体,他们自由地“比”“争”。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自编应用题或应用题补条件填问题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在“玩”中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能发展其思维,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方式。
〖案例点评〗
在以往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脱离生活,学生毫无成功感和兴趣可言,为此,教师以学生喜爱的“跳绳”游戏为出发点,精心设计“玩”并执教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成功的根源
组织教学时,教师利用学生“比一比”“比谁多”“比谁少”这种“好胜”的心态,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去;结束教学时让学生再利用所学知识一比胜负,让这种竞争状态保留到课后。但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到室外“比”却未规定在相同时间内比多比少,因此耗时有可能过长,因此课前备绳、定时、分组很关键。
2.教师把握的“度”较好,学生主体地位较突出
比如学生收集的数据――跳的次数绝不可能一样,教师抓住这个差异先让他们自己比,然后在他们“比多”“比少”时抓住与教学有关的数据“62”“48”“70”让学生自己探讨算理。教学中,鼓励多种算法,然后讨论简便算法,对生2的“笨方法”不武断否决,而是把这个问题让学生比较。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充分发挥教师的“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不足之处:教师最后没有让学生讨论哪种计算方法好,哪一种最简便,哪一种最适合自己;对生2的方法不武断否决是对的,但最后没有指出它确实是一种较费时的计算方法,应予以否定。
总之,整节课寓数学于“玩”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抢学,较好地建立了探索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1年级上册第6单元66页。 教材分析:10的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材呈现上体现了逐步提高要求的做法和循序渐进的编排原则,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重在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另外,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提高学生通过看图数数计算到想数组成计算10的加减法的计算能力,也可以体会到迁移的应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