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要深入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灵活运用教材;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本文阐述了在教学中怎样把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落到实处的几点体会,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一、 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小学生来说,虽然他们获得知识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前人未知世界的过程明显不同,但是,学生和科学家在获取新知识上同样有着一致性。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愉悦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发现、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设计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主动探索。
二、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科学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是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示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
三、 求异发散、鼓励创新,创造性、开放性地设计教学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自己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这更加增添了我不断改革新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的信心。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还有的同学的想法,出乎教师的意料,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再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我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我叙述,我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地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