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在不断稳步推进,作为地理学科教师,理应根据新课程新理念对过去的常规教学观念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新课程的变革体现出来的绝对不仅仅是教材的变革,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一种转变和改革。
一、地理学科新旧教育理念的对比
过去的地理课程教学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的过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为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所谓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行为论和信息处理论为基础,讲述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职责是将基本的地理知识点和地理原理、地理分析技能提供给学生。而学生通过练习,熟练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基本的地理规律,学生的任务基本上是熟知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掌握基本的套式的地理分析方法,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即使老师非常讲究教学方法,大多的时候也只不过注重知识传授的途径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教师是课堂思维的控制者和操作者的情况,只是学生喜欢学罢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以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教师需要逐渐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强调规律的探索和原理的应用。真正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够自行将知识进行连接,能够通过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内化,形成属于自己的地理能力。很显然,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对自己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做一个深入的分析和变革,才能真正培养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具备地理思维和能力的学生。
二、地理支架式课堂教学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通俗的讲,一个同学独立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标准,与有教师辅导或有同学(尤其是与能力较强的同学)交流协力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是不同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即可以理解为“最近发展区”。而支架式的地理课堂教学也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只是一种具有回应性质的地理教学策略。支架式地理教学的核心在于建立推动思考的气氛,以便实施各种有利于学生自行构建知识体系和地理思维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的功能类似,即(1)能够保证工程完工(能够保障学生的地理学习成功)(2)能将建筑物结构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能够使学生知识进行一定的迁移)(3)撤去脚手架后,建筑物结构成立(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建立)。支架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支架”目的就在于使同学的最近发展区被充分地开发出来。不同类型的同学最近发展区宽窄不同,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提供的支架也不同。
三、地理支架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由于目前的班级人数普遍较多,这就为实行地理支架式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学生的特点都不相同,班级会形成多重的最近发展区,增加了教师提供脚手架的难度。同时,最需要协助的同学又往往是最不愿意主动去需求协助的同学。因此,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一、形成与学生共同思考的地理思维班级文化;二、以回应式的地理语言进行支架式地理教学;三、注重构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人文支架体系。现在将之分析和论述如下:
1、形成与学生共同思考的地理班级文化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拥有广博的地理基础知识点对于学好地理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大班教学教师提供脚手架的难度在增加,单一依靠教师搭建支架式教学的模式很显然是不够的,而营造地理班级文化就可以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营建多个支架,形成一个地理学习的支架复合体。
★地理硬件环境营造:地图、地球仪在班级中放置是必要而简单的,几块普通的岩石标本、教师简单制作的土壤剖面等也可放置与讲桌内和教室一角,普通的教室不可能转变为专业的地理专题教室,但教师只要发挥这些简单的硬件地理设施,提供几个地理游戏,让学生在课间有意无意地进行一下游戏式地学习,就相当于多提供了几个常规而重要的地理支架。
★地理思维环境的营造:课前地理精品文章推荐和朗读(如种树未必能防沙、被妖魔化的沙尘暴等)、精品地理杂志推荐(如《中国国家地理》)、地理漫画的不定期展示、地理观点的展示(如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的建立、长江三峡工程与黄河三门峡工程)、趣味地理资料的交流(如有趣的外力地貌图片展览、奇异的新疆山地图片展、世界各国迁都趣事等)……地理思维环境可以先由老师做起,继而由教师和同学共同承担,最后由学生来带头,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不断产生更好的方法。这样做法,有点类似于以前的地理兴趣小组,这种由兴趣激发引起的地理学习“支架”对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以回应式的语言进行地理支架式教学
传统的大班讨论很象是在进行一项游戏,学生都在猜测老师心中的想法,教师也一直引导学生向自己设想的教学目标迈进,讨论有时成为一种花架子的教学方式,加上设置问题的封闭性,学生的思维往往被限制住,有时好不容易打开了思维,因为与老师的预期目标不一致,又往往被生硬地制止了。支架式的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语言的应用,允许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教师激励学生,让他们说出自己推理背后的思维,建构其实也就是这样形成的。教师的语言要以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为标准,而不是简单的答案的概括。总体来看,教师语言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框定问题:例:老师觉得你是在陈述影响水稻种植的自然条件
★引起冲突:例:围海造田你认为是错误的行为,而小A则认为是正确的,大家相互讨论一下,好吗?
★专业语言修正:例:你认为是上边,地理学中的上其方位是什么方向?
★回归主题:例:你说的的确不错,但是不是形成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呢?
★提升学生观点:例:你讲得其实就是影响气候形成的几个因素,你认为是纬度起到了最关键的作用,是吗?
★引出新的讨论:例:你说的非常好,的确河流有自净的能力,那么,河流能够自净水体的原因有哪些呢?
很显然,在回应式语言的地理支架式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很多想法已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不在于制造答案,而在于产生问题;重点在学生的理解,而不是事实的记忆;教学的用意在于促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形成地理思维的框架。例如新课程人教版选修模块6中关于水体富营养化的地理课堂支架式教学语言设计,教师在讲解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相关概念后,探求其形成原因
对话分析
师:太湖水面上长满藻类植物,它们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哪里?
生:来自于湖边的陆地
师:不错,如果将太湖搬到荒芜人烟的地区,富营养化现象还会出现吗?
生:当然不会,因为太湖周边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放的废弃物多
师:非常好,能具体说明排放的成分吗?
生:废水、废气
师:很好,但问题是富营养化的原因是因为氮磷等营养物引起的,它们来自哪里呢?
生:农业中的化肥农药、工业的某些行业、农村养殖业、城市中的污水处理等问题
师:非常好,有谁可以将他的观点进行总结呢? 明确所分析的问题
教师的引导暗含人为原因与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
已经回归主要原因
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创造宽松民主课堂氛围
学生提供了一个与原问题太相符的回应
教师肯定其想法,把焦点带回核心问题,重新给其树立一个新的“支架”
课本中有材料,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师此时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充分地发言
学生建构地理原理的成因
很显然,回应式的语言其根本性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上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窄,教师必须提供较频繁的暗示,而不是直接答案的呈现。对于此类问题的做法,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或分组教学的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支架。
3、注重构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人文支架体系。
地理新课程中人文的色彩很显然比老教材多了很多,教学即文化,教学即关照的理念在新教材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地理学科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人文科学的唯美、唯感与自然科学的唯真、唯实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地理学科的这种特点,培养学生大地理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中众多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架”来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和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述人口迁移时:美国历史的《宅地法》和淘金热、中国经济特区的开发、三峡移民问题、非洲的生态难民和战争难民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迁移因素的支架,而且很显然这样的支架具有明显的情意品质和价值意识渗透在其中,大地理科学所蕴育的美丽和震撼通过这样的支架附着就有了更深刻的含义。
四、地理支架式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
很显然,地理支架式的教学策略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对于目前的地理教育而言,大班化的教学、学生地理思维明显差异、课时的紧张、学生表达水平的差异等等,都是影响教师搭建支架的限制因素。对于地理教师本身而言,要形成地理支架式的课堂教学,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1、彻底转变自己旧的教学观念,明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体系
2、善于倾听自己的教学对话: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录音或录象,然后收听或收看自己的教学实录,分析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看自己的教学哪些方面是引起了学生的真正思考和深层思考,哪些语言是回应了学生的回答,哪些材料是体现了大地理学科教学的特色,归纳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不断地进行调整。
3、建立班级常规的学习小组:由于班级人数多,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建立那么多的支架,因此成立常规的学习研究小组,就可以针对小组提供支架,并使学生对支架式的地理教学方式熟悉化和认同化。
4、建立充满思考气息的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必须从课堂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就要遵循民主教学、生本管理的思路和观念,对学生课堂学习气氛进行营造和建设,这是支架式地理课堂教学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前提和基础。
5、加强自己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地理是一门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科,地理教学中所需要的素材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发展,教学要做到常讲常新,支架要搭建的充满时代感和生活气息,方可不断维系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是在旧课程的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新的教学方法自然也需要借鉴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优点和精华。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整的过程,在课改的实践中,支架的搭建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突破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 单文经《教学引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2、 柳海民《当代教育理论专题》,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3、 张定璋《教学研究与实验求索》,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5年第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