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三、四单元测试卷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表环境的演化主要是
A.有机进化 B.化学演化
C.生物演化 D.有氧环境演化
2、右图自然要素的联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3、人们要非凡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难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4—5两题。
4、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5、土壤有机质含量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6、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7、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
A.有序性和普遍性 B.复杂性和整体性
C.有序性和重复性 D.整体性和重复性
8、一般说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表现最明显的地区是
A.高纬度地区 B.赤道地区划 C.中纬度地区 D.两极地区
9、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10、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11、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
12、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时期的三次大冰期之间相隔3亿-4亿年
B、中生代的冰期出现在侏罗纪,那时恐龙繁盛
C、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D、踞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石炭~二叠纪大冰期
13、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
D.多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
14、下列关于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
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熟悉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据此回答15—16题。
15、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气候资源 B.森林资源 C.太阳能资源 D.矿产资源
16、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17、关于自然灾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难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难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C.自然灾难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D.自然灾难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18、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难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道
19、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难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
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
20、读右图回答问题:某企业家计划
投资建设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你认
为他考虑的地区中,较适宜的是
A.①③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④⑤⑥
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面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1-23题。
21、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
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
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
2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
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3、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在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稍微地震。回答24—25题。
24、发生这次泥石流灾难的最直接诱因是
A.植被破坏 B.稍微地震 C.连续降雨 D.岩层破碎
25、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难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 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告水平
二 综合题(4小题,共50分)
26、右面是一张理想状态的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大陆的简图。根据陆地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分异规律,填出图中相应数码所代表的自然带。
① ②
③ ④
⑤
27、右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
28、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均变化”图,分析:
(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_____。
(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沉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
29、读我国旱灾出现频率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我国旱灾出现频次最大的三个地区是 、 、 。
(2)下列人类活动可导致此类灾难危害加剧的是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②围湖造田;③滥砍滥伐;④开垦草原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1-25见红字
26、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②温带草原带;③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④温带荒漠带;⑤亚寒带针叶林带
27、(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8、(1)气温呈上升趋势 (2)1998年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4)
29、(1)华北平原,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及其四周地区 (2)D
读“自然要素关系图”,回答: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经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 ,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填字母,否则不得分)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