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重要的金属【命题趋向】 1.《考试大纲》中对金属元素及化合物这块内容可分成二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ⅠA 和ⅡA族元素典型的金属元素(如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二部分是其他常见的金属元素(如:Fe、Al)及其化合物。每年的化学高考试题中往往都要考查到典型金属。 2.《考试大纲》中有多条类似于“以××为例,了解(或理解、掌握)××××”的内容叙述,如:以过氧化钠为例,了解过氧化物的性质;以Fe(Ⅱ)、Fe(Ⅲ)的相互转化为例,了解变价金属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对这些内容的要注意理解实质,达到“举一反三”的要求。在这些内容往往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3.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跟化学实验的综合。近几年的实验试题中比较多地出现了以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为落点的实验试题和元素推断题。 4.碱金属元素在电光源、贵重金属冶炼方面的应用,碱金属的氢化物和氮化镁的有关性质及“侯氏制碱法”等也是近年高考无机信息题的出题知识点。 5.掌握Al、Fe单质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质。Al的两性、Fe、Fe2+与Fe3+ 相互转化及变价元素的氧化性、还原性,是近年高考构成典型的化学实验题,推断题及计算题命题的重要内容。 6.有关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框图推断,是高考命题中的难点内容。复习过程中,对出题频率较高的四种金属(Na、Mg、Al、Fe)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特性、结合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要要进行归纳、梳理和比较,并能熟练地加以应用。 7.铝与镁、铁及其化合物的有关计算(如图像、函数关系等)为过去高考的较难题。要根据它们的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通过图像或函数找出解题的突破口,如图像中的最大值(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和水平线等对正确解题往往有重要意义,同样函数的边界条件及定义域对解题也非常重要。 【高考预测】题型一 考查金属单质的性质例 1 将等物质的量的镁和铝相混合,取等质量该混合物四份,分别加到足量的下列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 A.3mol/LHCl B.4mol/LHNO3 C.8mol/LNaOH D.18mol/LH2SO4 题型二 考查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例2 将溶液(或气体)X,逐渐加入(或通入)到一定量的Y溶液中,产生沉淀的量与加入
X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符合图中情况的一组物质是( )
|
A |
B |
C |
D |
X |
H2S |
HCl |
NH3 |
NH3.H2O |
Y |
Na2SO3 |
NaAlO2 |
AlCl3 |
AgNO3 | 题型三 考查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的推断题例3 合金A由四种单质组成,经一系列反应后分别转化成沉淀或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合金A由哪4种单质组成(写出化学式): _ 、 _ 、 _ 、 _ 。 (2) 写出黑色固体H生成气体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 。 (3) 写出合金A中有关组成与过量烧碱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 写出向无色溶液C通过量气体F生成白色沉淀D的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题型四 考查金属及其化合物相关的实验与计算例4 材料M由X、Y两种元素组成,已知M的化学组成为XY8,X为碱金属元素。为进一步确定其成分,先取一定量的M在足量的纯氧中充分灼烧,产生了无色略带酸味的气体A和过氧化物B(此条件下不考虑A与B反应),且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另取1.17gB加入水中能完全溶解,再将其定容为500mL,取出25.00mL加入锥形瓶中,用0.1150mol/L盐酸滴定,当滴入10.00mL盐酸时,经测定溶液的pH=12。 (1)通过计算和推理确定组成(填化学式):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M是__________。 (2)若取xgM(X、Y两种元素化合价均为0),加热使其完全溶于浓硝酸,假定浓硝酸还原产物只有NO和NO2且两者的物质的量相同,试通过计算求出反应中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y与材料M的质量x的函数关系表达式。
例5、下列叙述中,可以说明金属甲的活动性比金属乙的活动性强的是
A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甲原子失去的电子比乙原子失去的电子多 B 同价态的阳离子,甲比乙的氧化性强
C 甲能跟稀盐酸反应放出氢气而乙不能 D 将甲、乙作电极组成原电池时,甲是负极 例6、银锌电池广泛用作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它的充电和放电过程可以表示为: 2Ag+ Zn(OH)2 Ag2O + Zn+H2O,在此电池放电时,负极上发生反应的物质是 A Ag B Zn(OH)2 C Ag2O D Zn
例7、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负极Pb+ SO42-= PbSO4+2e-,正极PbO2+4H++ SO42-+2e-= PbSO4+2H2O,今若制得Cl20.050摩,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A 0.025摩 B 0.050摩 C 0.10摩 D 0.20摩 例8、下列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熔点比生铁的低 B 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 C 在潮湿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 D 在冷的浓硫酸中可钝化 例9、下图为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按照此图的提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电极是负极 B b电极的电极反应为:4OH-- 4e-=2H2O+O2↑ C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绿色电源 D 氢氧燃料电池是一种不需要将还原剂和氧化剂全部储藏在电池内的新型发电装置 1A 2B 3(1)C 、 Fe 、 Al、 Si (2) (3) (4) 4(1) CO2;Na2O2;NaC8 (2) 由氮守恒,消耗的硝酸:n(HNO3)=n(NaNO3)+n(NO)+n(NO2) 由得失电子守恒 33n(C8Na)=3n(NO)+n(NO2) 由题意可知:n(NO)=n(NO2) 故有:y=x/119+2n(NO)……① 33x/119=4n(NO)………………② 由①②解得35x/238=0.147x。 5CD 6D 7C 8D 9B
11.几种重要的金属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方便的小包装食品已被广泛接受。为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在包装袋中应放入的化学物质是 ( )
A. 无水硫酸铜、蔗糖 B. 硅胶、硫酸亚铁 C. 食盐、硫酸亚铁 D. 生石灰、食盐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发生化学反应时失去电子越多的金属原子,还原能力越强
B.金属阳离子被还原后,一定得到该元素的单质
C.核外电子总数相同的原子,一定是同种元素的原子
D.能与酸反应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3、 巳知某溶液中存在较多的H+、SO42—、NO3—,则该溶液中还可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 ( )
A.Al3+、CH3C00—、Cl— B.Mg2+、Fe2+、Br— C.Mg2+、Cl—、I— D.Na+、NH4+、Cl—
4、家用炒菜铁锅用水清洗放置后,出现红棕色的锈斑,在此变化过程中不发生的化学反应是 ( )
A. 4Fe(OH)2+2H2O+O2=4Fe(OH)3↓ B. 2Fe+2H2O+O2=2Fe(OH)2↓
C.2H2O+O2+4 e--=40H- D.Fe-3e--=Fe3+
5、有人设计了Pt和Zn为电极材料的电池埋入人体内作为某种心脏病人的心脏起搏器的能源,它依靠人体体液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H+和Zn2+进行工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Pt作负极 B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 + 4H+ + 4e-=2H2O
C 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D 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
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 FeCl2溶液中通入Cl2:Fe2++Cl2 = Fe3++2Cl-
B. 澄清石灰水与少量小苏打溶液混合:Ca2+十OH-+ = CaCO3↓+H2O
C. FeS固体放入稀硝酸溶液中:FeS+2H+ = Fe2++H2S↑
D.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OH- = +2H2O
7、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使SO42- 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
A.Al3+ B.Al(OH)3 C.AlO2- D.Al3+和Al(OH)3
8、将4.32g氧化亚铁跟稀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若生成的氧化产物是硝酸铁, 而还原产物是一氧化氮, 则参加反应的硝酸共有 ( )
A. 0.02mol B. 0.14mol C. 0.20mol D. 2.0mol
9、在100 mL含等物质的量的HBr和H2SO3的溶液里通入0.01 mol Cl2,有一半Br- 变为Br2 (已知Br2能氧化H2SO3)。原溶液中HBr和H2SO3的浓度都等于 ( )
A. 0.0075 mol / L B. 0.008 mol / L C. 0.075 mol / L D. 0.08 mol / L
10、将Cu片放入0.l mol / L FeCl3溶液中,反应一定时间后取出Cu片,溶液中c(Fe3+)∶c(Fe2+)=2∶3,则Cu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3∶2 B.3∶5 C.4∶3 D.3∶4
11、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氢氧化钠被分别放在甲、乙两烧杯中,各加等质量的铝,生成氢气的体积比为5∶6,则甲、乙两烧杯中的反应情况可能分别是 ( )
A. 甲、乙中都是铝过量 B. 甲中铝过量,乙中碱过量
C. 甲中酸过量,乙中铝过量 D. 甲中酸过量,乙中碱过量
12、铜和镁的合金4.6 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 mL的NO2气体和336 mL的N2O4气体(都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
A. 9.02 g B. 8.51 g C. 8.26 g D. 7.04 g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