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大战之间,许多国家对军事理论的研究空前活跃。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德、日、意三国发动的局部性侵略战争开始的,后来发展为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与法西斯轴心国家之间的世界范围的战争。战争中,近代的军事科学再一次经受实践检验并得到新的发展。
当时,法国的军事思想保守落后,拘泥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迷信马其顿防线,实行消极防御战略,结果在德国的进攻下很快失败。德国和日本采取进攻、速决的战略和突然袭击的手段,虽在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但在苏联、中国及其他同盟国军民的坚决抵抗面前,终遭彻底失败。
同盟国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地面、海上、空中作战和登陆作战、空降作战、防空作战,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战争中,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指挥和军种、兵种战术进一步完善,战役理论和合同战术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由于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技术兵器数量多,物资消耗成倍增长,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更大,军事经济理论进一步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军事运筹学的产生。导弹、原子弹等的研制成功和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军事技术时代的开始,军事理论亦将有新的发展。
中国近代军事理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两广总督林则徐开始搜集外国军事资料,研究敌情,提出组织民众,军民配合,沿海各省协力筹防和以守为战,以逸待劳,在近海和陆地歼敌的抗英方针。战后,魏源等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造战舰、制枪炮、练精兵、翻译西方军事科技书籍。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开始组织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学。在半个世纪中,先后开办了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枪炮厂等30多个军工厂(局),仿制西方枪炮弹药,建造蒸汽舰船,初步建立了近代军事工业体系。
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政府建立了军事领率机构,以及陆、海、空三军和炮兵、装甲兵等特种兵部队,开办了相应的军官学校,基本上按照西方和日本的操典、条令和教程进行训练。先后组织翻译了日、德、意、英、美等国的许多军事著作,把外国资产阶级军事理论同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治军作战思想掺杂混用。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爱国将领和军事理论家也著书立说,介绍军事科学研究的成果,传播加强国防建设、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如蒋百里在1937年出版的《国防论》一书中,提出长期抗战的主张。杨森在和《军事与国防》等书中,对当时的国防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和论述。
关于人民战争及其战略原则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写作《论持久战》 src="/Class/UploadFiles_4061/200810/20081010130950346.jpg" width=140 align=right border=0> 毛泽东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它以广大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民兵游击队相结合,武装群众和非武装群众相结合;并把武装斗争同各条战线的非武装斗争配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敌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诀”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为核心的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又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一系列作战方针和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
解放战争中,他坚持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在战略防御阶段,指导全军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不断转化敌我力量对比,并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们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使用除原子弹以外的各种现代化武器的美国军队,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当代军事科学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