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顺势,控制险要,多层设防,易守难攻的特点。明代中期戚继光修筑的从山海关至居庸关的东段长城,城墙连结着关隘城堡和空心敌台,在主要地段的相邻敌台间能形成交叉火力,使长城成为点线结合的坚固防御筑城体系。
明洪武年间,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装备火铳。永乐前期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明代中期,戚继光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车营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骑营则装备有60门虎蹲炮。清康熙中期,在京师建立装备鸟枪和火炮的内外火器营,城关要隘和边防海防重地也都配备了枪炮等火器。
火器的广泛使用,使军队的作战方法发生了变化。军队指挥增加了组织运用火力、组织枪炮与冷兵器之间的协同和不同营种之间的协同等内容。战斗编组与战场管理比以往更为复杂。作战中要补充消耗的弹药,使后勤保障的工作量也随之加重。
骑兵战术在北方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军队中也有相当的发展。到成吉思汗时,骑兵的远程奔袭、快速突击、迂回包抄、在野战中歼敌的战法,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为了培养武臣子弟和青年军官,宋王朝自熙宁五年(1072)正式兴办武学,教育学生攻读历代兵法,研究军事理论,并以弓马武艺训练学生。明清两朝也循此例先后设立武卫学与八旗官学。
北宋前期,为了边防的需要,大力提倡文武官员研究历代军旅之政及讨伐之事,并组织编纂出中国第一部新型兵书《武经总要》。该书包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术两大部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后又将《孙子》等七部兵书汇编为《武经七书》,作为武学的必修课程。
明代后期,倭寇的威胁,北部边警的频繁,欧洲殖民者的寻衅,促使一些有识之士研究军事,提出经武练兵及充实边防海防的许多新鲜观点和有效措施。各具特色的军事著作纷纷问世,主要有:最早提出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守的海防战略理论和绘制沿海地图、海防图的《筹海图编》;以练兵、教战、用器、布阵见长的名著《纪校新书》、《练兵实记》、《阵记》;精于火药与火器研究的《兵录》;军事学内容详备,并收有《郑和航海图》和神火飞鸦等罕见资料的军事百科全书性著作《武备志》;传播西方火器制造和使用技术的《神器谱》、《西法神机》、《火攻挚要》等。
清代初年,出现了综述山川险易和用兵得失的军事地理学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康熙、雍正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戎政典》,汇集了历代各种军事资料。至鸦片战争前夕,还出观一些总结实战经验或论述防务、训练的兵书,如《洋防辑要》、《筹海初集》等。
世界古代军事学
中国以外,世界各国远古时期的战争情况,多见于神话和传说。在漫长的年代里,埃及、印度、阿卡德、巴比伦、赫梯、亚述、希腊、波斯、马其顿、罗马等奴隶制国家,为了扩张领土、建立霸权、掠夺奴隶和财物,进行过无数次战争。以战争实践为基础,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对战争准备、军队组织、作战方法、兵器使用、物资补给等方面逐渐有了认识,初步形成了各自的战争艺术。
公元5世纪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中世纪封建时代,政治上、经济上的封建割据和分散闭塞以及宗教神学的禁锢,限制了军事学的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火药、火器的传入及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欧洲出现了军事上的复兴,军事学也得以发展。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