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资产阶级所要求于国家的,只是为资本获得利润和积累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古典学派对于国家干涉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主张尽力减少国家干预,节减政府支出,减轻租税课征,还对财政经济领域中的封建特权和垄断作了抨击,从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
20世纪后,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频繁出现,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庸俗派的财政经济理论取得了统治地位。
凯恩斯学派认为,单凭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解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要保证“充分就业”和“经济繁荣”,必须由国家出面对经济进行干预。他们主张实行赤字财政,发行公债和执行通货膨胀政策,依靠扩大政府财政开支、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等来刺激私人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扩大消费需求。
继凯恩斯之后又出现了“新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论”等形形色色的财政理论,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财政经济情况作了一些新的解释,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主要是从扩大或缩小政府干预经济以及通过税收调节收入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一般认为财政学主要研究增加财政收入的源泉和途径;财政和财务管理利用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严格实行“生产费用”与“效用”的比较加强经济核算,力求以最小的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的劳动成果,提高经济效益,为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提供物质基础;财政分配同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以及通过财政分配适当安排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和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财政收支、信贷收支与物资供求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学可按财政分配的主体分为:以资本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财政学,和专门以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以及对各个国家财政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财政制度学。
按财政分配的内容可分为:国家预算学、国家税收学、公债学、国营企业财务学、固定资产投资学等。
按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分为:财政史、税制史、公债史,以及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理财思想的财政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