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第一次摄到彗星的照片(法国 詹森,美国 德拉帕尔)。
1882年,观测证实水星近日点的长期进动有超差,并精确测算出其数据。(美国 纽康)。
1885—1886年,建立恒星的光谱分类法(美国 爱·皮克林、安·莫里)。
1887年,开始编制照相天图星表(法国 巴黎天文台亨利兄弟负责,国际协作)。
1887年,根据恒星光谱不同,提出恒星演化的理论,用以说明恒星是变的(英国 洛基尔)。
1888年
刊布“新总星表”(N.G.C)(英国 德雷耶尔)。
发现大陵五变星的视向速度呈周期变化,从而证实了它是颗食变星(德国 沃格耳)。
由照相观测发现仙女座大星云旋涡结构(英国 罗伯茨)。
1889年,发现第一个分光双星(美国 爱·皮克林、安,莫里)。
1890年,研究土星和木星间的相互摄动,建立木、土两行星运动的精确理论(美国 乔·希耳)。
1891年,发明太阳分光照相仪,并获得太阳光谱图(美国 赫耳,法国 德朗达尔)。
1892年,发现木星的第五个卫星——木卫五(美国 巴纳德)。
1892年,根据贝塞耳的预测,发现南河三的暗伴星(美国 舍伯尔)。
1894年,提出经典宇宙学的“引力佯谬”(德国 塞利格尔)。
1895年,应用光谱分析证实土星光环的陨星结构(美国 基勒)。
1898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九(美国 维·皮克林)。
1898年,发现爱神星,这颗小行星和地球最近时不到2,400万公里,因此被用来测定太阳视差(德国 威特)。
公元1900年
英国科学家吉尔和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刊布第一个载有450,000颗恒星方位的南方照相星表——好望角星表。
美国科学家张伯伦和摩尔顿,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子或微星假说。
公元1904年
荷兰科学家卡普坦,发现恒星运动的规律,由此提出“两星流”理论,否定了恒星本动没有规律的假设。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六个卫星——木卫六。
德国科学家哈尔脱曼,发现星际介质中含有钙。
公元1905年
美国科学家白里恩,发现木星的第七个卫星——木卫七。
公元1906年
丹麦科学家赫兹朋隆,发现K、M星两类恒星有“巨星”和“矮星”之分。
公元1909年
提出计算彗星和行星轨道的特别摄动法。
公元1910年
德国科学家夏奈、威尔森,首次测定了恒星的温度。
德国科学家卡·施瓦兹西德,创立恒星统计力学,提出恒星运动速度的椭球分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