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9年,首次观测到金星凌日现象(英国 霍罗克斯)。
十七世纪,明朝出版《崇祯历》,其中的星录是当时中国较完备的全天恒星图(中国 徐光启)。
十七世纪,明朝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中国 徐光启)。
1645年,中国采用西方的数据,修订《时宪历》,即夏历.这是我国历法的第五次改革。
1647年,刊布第一幅比较详细的月面图和每月每天的月相图(德国 赫维留)。
1655年,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这也是太阳系迄今所知的最大卫星(荷兰 惠更斯)。
1659年,发现土星的光环(荷兰 惠更斯)。
1666年,发现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法国 卡西尼)。
1667年,法国建立巴黎天文台。
1671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八(法国 卡西尼)。
1672年,发现土星的一个卫星——土卫五,并首次测定太阳和地球的精确距离(法国 卡西尼)。
1675年,发现土星光环里有一个环形狭缝(法国 卡西尼)。
1675年,英国建立格林尼治天文台。
1678年,编成第一个南天星表(英国 哈雷)。
1684年,发现土星的两颗卫星——土卫三和土卫四(法国 卡西尼)。
1692年,从机械力学体系出发,提出“经典宇宙学说’(英国 牛顿)。
1693年,发现月球运动的长期加速现象(英国 哈雷)。
1705年,发现第一颗周期彗星,并预言其周期为七十六年左右,后得到证实(英国 哈雷)。
1712年,编制了一个大型星表(英国 弗兰斯提德)。
1716年,提出观测金星凌日测定太阳视差(或距离)的方法(英国 哈雷)。
1718年,发现恒星的自行,证明恒星不“恒”(英国 哈雷)。
1725年,发现光行差,这也是地球公转运动的一个明证 (英国 布拉德雷)。
1729年,发明光度计,用以比较天体的亮度(法国 布盖)。
1745年,提出太阳系由彗星碰撞而产生的灾变学说(法 布丰)。
1747年,发现地轴的章动现象(英国 布拉德雷)。
1749年,建立岁差和章动的力学理论(法国 达朗贝尔)。
1750年,首次提出银河是天上所有星体组成的一个扁平系统,形如车轮(英国 赖脱)。
1752年,第一次用三角方法测量月球和地球间距离(法国 拉·卡伊、拉朗德)。
1753—1772年,编制详细的月球运行表,首次创立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确理论(瑞士 欧拉)。
1754年,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转变慢和太阳系毁灭的假说(德国 康德)。
1755年,发明用观察月亮和恒星的角距来测定海上经度的方法(德国 约·迈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