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当然会想起诸多跟端午节相关的关联词,而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屈原。
还是在大学的时候,忽然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屈原是同性恋,心里不免一惊!翻出《离骚》等名作细细观之,发现字里行间,的确现出颇多可疑。执书相问,屈原真是同性恋吗?
最早提出这一设问的是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纠以史证,毫不客气地为屈原戴上了顶文学弄臣的帽子。其后,闻一多也对这一惊世骇俗的观点给予了肯定。闻一多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椿历史事实……”
接着,有人开始对屈原诗歌中多处疑点皆按情诗规律做了注解,比先前仅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旨,从始至终统一诠释,来得更加令人信服。例如,《抽思》中的这句:“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如果以情侣间倾诉衷肠来解释,就非常合乎情理,其“曰黄昏以为期”,甚至可以理解为曾经的约定,相伴终生,都不为过。而《离骚》中的那句最脍炙人口的名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正反映的是诗人年长色衰时的无奈心境。再有,屈原诗中反复出现的“美人”、“灵修”,再怎么牵强附会,也没办法单以爱国,而不涉及情爱去片面理解了。
其实,历史上,屈原的故事就历来为正史所不齿,楚国及春秋战国的典籍均不见记载,直到汉代忍辱受阉的司马迁首次将屈原的传说编入《史记》,他的生平才受到披露。但此后史学界对他又有所冷落。东汉班固在《汉书》中批评屈原的“露才扬己,怨怼沉江”为“不合经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对他更是隻字不提,直到宋朝王逸作《楚辞章句》,将屈原的形象理想化与圣洁化,附应了当时“忠君爱国”的儒学思朝,于是端午祭日和龙舟竞水等风俗也应运而生。可见民间所传说的屈原,是已经被后人大大地加工过的。 通过屈原的作品中,我们还能揣度出他的为人,卓尔不群,持才旷物,而且绝对情深意笃。比对与他同一时代,相传曾是他弟子的宋玉,不难看出,屈原更加不善机谋。在宫闱争斗中,他脆弱得象只晶莹剔透的玉瓶,随时都有可能被埋伏在角落里的老鼠窜出来打翻在地。况且,爱情于他,甚至高于生命。爱上了君王的他,没理由不死。
屈原的故事由于记载的间断而有失真实,但根据有限的史料还是不难构筑其生平。他盛年时丰姿秀美,才华超群,深得楚怀王的宠信,除了任官三闾大夫以侍奉内庭外,还被委以外交重任。后来由于列靳尚之流争宠于楚怀王,中伤屈原。屈原清高的人品使他难以随波逐流,以致哀怨难平,愤而投入汨罗江。屈原的作品是其情怀的最好写照,请看他在《抽思》中的表露: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诗人与怀王以身相托,两情相悦。然而,怀王的移情使诗人哀伤不已: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我们知道,灵修是古时女子对恋人的专称,屈原以此称呼楚怀王,同性间之爱情已一目了然。“浩荡”其爱在今日看来就是指有多个性夥伴,再贤明的大臣也会认为国君如此乃是天经地义,屈原更没有理由对怀王的“滥交”感到愤愤不平。宫中之女并无政治权力,应该说与屈原不会有政治上的利害冲突,但她们嫉妒诗人的美貌,为争宠于楚怀王而不惜对诗人造谣中伤,可见屈原与怀王之间并非一般的君臣关系,而是带有性爱的成份。待到屈原后来创作《离骚》时,盛年已过,色衰而爱弛。“泊余若将弗及兮,恐年岁之不我与。朝搴仳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湮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里是诗人对昔日风华的怀念与对青春逝去的哀叹。
到此,又不得不想起龙阳君那段颇为经典的话。《战国策》中有载,深得魏王宠爱的美男龙阳君,一天钓着鱼,忽然哭着对魏王说:我不过是王的一条鱼,等以后你钓到更大的,就会弃我而不顾了。可见,当时男宠成风的年代,身为君王的同性爱人,日子也是相当不好过的。
屈原年轻时想必也曾丰神秀美,加之才华出众,才得宠于楚王。可君王后宫光佳丽就三千,更别说那些处心积虑想要挤到君王身边的美男们,不时冒出来个宋玉啥的,长得比屈原更年轻更帅,才情也堪与之相较,他又不会人家龙阳君哭哭啼啼那一套,逐渐失宠于王,也是必然的结果。只是,屈原记性太好,忘性太差,即便四处流浪,还心系国家,对楚王当初的断袖之谊也一直郁郁难忘,终于沉江而去。
有意思的是,孙次舟先生认为,在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当时盛行男风,人们并不以此为惭。
楚怀王 楚威王之子,名熊槐,战国时楚国的国君,公元前328年至公元前299年在位。由于楚怀王昏庸贪利,任用亲信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使国事日非。其后,又误信张仪之言,为秦给商于之地六百里所诱,不能坚持联齐制秦的对外政策,与齐绝交。后索地不成,先后与秦战于丹阳(今河南丹水北岸)、蓝田(今陕西蓝田西),为秦所败,失去大片国土。后又遭齐国攻击,国势日衰。时而靠秦,时而靠齐。公元前299年,楚怀王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