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楚怀王是昏君,屈原是良禽,报国无门,是个忧国忧民的大好人。两千多年来好象少有人怀疑过,可事实果真如此吗?那么,我不禁要问一声,认为楚怀王是昏君,屈原是良禽,报国无门,是个忧国忧民大好人的,根据是什么呢?要是我没说错,人们引经索椐无外乎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真实性有几多尚且不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史记》是一本文学散记,深深地溶进了司马迁的个人感情。
当我们透过屈原和司马迁的“遭遇”就会发觉他们格外相似,都是因为进言而遭罪,司马迁在屈原传记里把屈原写成一个忧国忧民的完美形象,字里行间痛斥楚怀王的昏庸无道。可这楚怀王真的是昏君的话,为什么楚怀王死后七十多年后楚国灭亡,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也有差不多二十年,也就是说楚怀王死后将近一百年,楚国遗民还是高举楚怀王的大旗,终于推翻了大秦王朝,并建立一个统一大汉王朝。
我们都知道,陈胜吴广项羽刘邦,都是楚国遗民,他们在反秦斗争中都争先恐后地打着楚怀王的旗号,这是为什么呢?当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出楚怀王的旗号,立马就天下云合响应,夺关斩将,直捣关中。接着的项燕项羽刘邦等也都打着楚怀王的旗号,终于推翻了大秦王朝。项羽不知好歹灭了楚怀王及其旗号,从而走向与天下为敌,刘邦又高举楚怀王的大旗,天下又云合响应,共同讨伐项羽,与天下为敌的项羽最后能不自刎乌江吗?
为什么打着楚怀王的旗号天下就能云合响应,为什么高举楚怀王的大旗就能所向披靡呢?这就说明,楚怀王受到当时黄河以南的楚国百姓的深深拥戴,老百姓的心里百年来都在怀念这位国君,而楚怀王时的楚国是个拥有现在的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四川南部、河南西部南部、陕西汉中、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岭南)的超级大国。这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就是这个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才都争先恐后地打着楚怀王的旗号。
如果楚怀王是个无道昏君,楚国的老百姓相隔百年后还会对他念念不忘?这未免是司马迁的一厢情愿吧!汉武帝不听司马迁的进言并重罚司马迁,能不能说汉武帝就是昏君呢?为什么楚怀王会对屈原从宠信到憎恶呢?内中的曲折岂是司马迁的进言失宠所能说得通。
屈原是楚怀王宗亲,该是同姓吧!正因为有这层关系,又有些天姿聪明,时不时会卖弄一下风骚,前一层关系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深得楚怀王宠信,做上了日夜陪伴楚怀王的近侍,实际上相似于以后封建社会的太监总管。殊不知这屈原脑子和骨髓里都是“花柳病”,与宫女勾三搭四便罢,居然和楚怀王最宠爱的小老婆郑袖勾搭成奸,干出了当时天地不容的苟且之事,楚怀王这才找借口把屈原流放边地十五年。十五年后楚怀王老了,想起那屈原心中又感到有些不忍,毕境是宗亲嘛!看在祖宗面上,十五年流放边地对他的惩罚也算够了,于是又召屈原入京,给他个官做成,但不准他到宫中行走。
楚怀王客死秦国,屈原闻讯不是悲通欲绝,而是欣喜若狂。因为他的私生子顷襄王已接登王位(顷襄王也许不知内情),他的“湘夫人”郑袖做上最大的王太后了,他又可以到宫中云呀月呀了。正因为屈原贼心不改,满嘴油腔滑调,搞不好还很有可能去勾搭上顷襄王的宫女和公子子兰(楚怀王的小儿子)的侍女,这顷襄王和公子子兰兄弟俩才会恨死屈原,恨不得把屈原剥皮扯骨,挫骨扬灰,可又碍着他们的母亲郑袖不便发作。没多久,顷襄王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屈原流放到更远的南方边地,并下旨,不准屈原再回京都,若敢回,杀。
这屈原要是在流放地老老实实,那他还是可以安度晚年的,因起码他还是个日夜有人服侍的官。可这屈原偏偏不知死活,天天唠唠叨叨“湘君湘夫人”,这“湘君湘夫人”传到宫中,郑袖当然是肝肠寸断了,可在二十多年前,屈原是楚怀王的近侍,进出宫中师出有名。可现在呢?就算让屈原回京,还能到后宫吗?而且他的儿子顷襄王和公子子兰又对屈原恨之入骨。屈原的秉性郑袖是很清楚的,说不定在此之前屈原就有恐吓和要胁过郑袖,一旦屈原继续对她缠绕不清,苟且之事必然败露。到那时,不仅她儿子王位不保,而且还有可能母子都会被处以极刑,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割爱,赐死屈原。
这屈原不想死拼命地逃呀逃,还是被抓着“浸猪笼”,沉进汨罗江底,制造了一幕自杀假象。遂后,叫她儿子顷襄王下令全国用赛龙舟,抛粽子的方式祭奠他。那时江苏,安徽,湖北,河南南部,四川巴地和长江以南(包括岭南)都是楚国地盘,现在端午节包棕子、赛龙舟也基本是在这些地方流行的。由此可见,是郑袖的睿利情爱成就了屈原的忧忧殉国,“浸猪笼”变成了“抱石投江”。
作为郑袖的儿子顷襄王本来就恨死屈原,当然内心十分不愿意下这道王旨,但又母命难违,只好把这一日说是“端午”日,端就是端正,午的谐音是忤,忤就是忤逆,端午就是端正忤逆。而老百姓也并非真正去祭奠屈原,无奈迫于王命,包的棕子都自己吃掉,吃剩的“垃圾”就往河里丢,这也算是去喂屈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