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C >> chen >> 陈应松 >> 正文

 

作家的活法

林继宗

  近读《文艺报》,深为湖北省作协专业作家陈应松的活法所感动。诚如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在他题为《陈应松引发思考》的文章中所说:“近年来,陈应松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惊和喜悦。”陈应松是当下最值得关注的作家之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创作和探索、他的思考和实践,对促进和推动整个文学界,有着足够的力度。“比如关于生活——或者,用另一种表述方式更为准确,那就是:关于一个作家的活法。”
  那么,陈应松是怎么个活法呢?
  2000年,陈应松就感觉到“没东西写,生活的库存没了。”北京一位知名作家的小说里闹出了乡长向镇长汇报工作的笑话。陈应松担心这样的笑话在自己的小说里也快要出现了。他说“你知道农民每年每亩田要交多少钱?平原交多少?山区交多少?我们有时有点胆大包天,不知道,也敢瞎写。”对于“生活的枯竭”越来越强烈的焦虑和恐惧,使他再也不能在幽静的省作协大院心安理得地坐着,他主动提出到基层挂职体验生活。领导让他回家乡荆州市人大挂职,但荆州市地处平原,较为富裕,不是他想去的地方。他下决心去了湖北省偏远的神农架。为什么要去神农架这种林密山高、路险人穷的地方体验生活?他说,我想写远离现代文明的农民,想看看在这个欲望化的社会里,深山中的农民是怎样生活的。别人可以写白领、写大款、写二奶、写红粉兵团,而他想写贫穷的人群。他说:“这也许对我来说更适合一些。”作家不能满足城市里的浮华生活,更不能忍受无聊的日子。作家要沉入生活的海洋,用全副身心去感受生活的深度和世态的炎凉。要放弃繁琐的人际关系和烦心的无谓应酬,走向本真的自然、社会和人生。
  神农架是壮丽而又神奇的地方,“野人”传说更使它充满神秘感。陈应松到神农架挂职的最初想法是希望写一本关于森林的随笔。但到了神农架,他却放弃了初衷。在他心灵深处,从面对神农架的风光神韵转向了面对贫苦山民的生活。他发现神农架的山民家徒四壁,远离繁华,仿佛是另一个荒凉星球上的贫民,每天都必须为温饱与生存而奋斗。他苦苦地思索着:山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穷?神农架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严酷?作为作家,自己有责任将山民们的生活写出来,引起社会的关注。于是,他一天办公室也没坐,也没要办公桌,而是经常步行或乘坐小“轻卡”车,冒着漫天风雪,不畏山高路险,到处深入生活。
  对神农架山民生活的零距离接触,使陈应松的创作很快进入了井喷状态。这些年,读者们陆续读到了《豹子最后的舞蹈》、《云彩擦过悬崖》、《松鸦为什么鸣叫》、《望粮山》、《狂犬事件》、《木材采购员的女儿》和《马嘶岭血案》等以神农架为题材和背景的中篇小说。这些作品问世后,大多被转载、评论并获奖。
  深入生活是作家们的共识,但对深入生活的理解却因人而异。我们有理由否定狭隘的作家生活论,即作家不可能凡事都亲身经历,写什么就要亲身经历什么。那可能吗?写小偷、写强盗、写酒鬼、写赌徒、写吸毒者和妓女怎么办?我想作家除了自己的生活感受,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凭借别人的经历,凭借科学信息,间接的知识与资料。试想,写历史题材的作品,能倒退着进入时间隧道去秦汉隋唐的年代生活吗?姚雪垠、刘斯奋,二里河,都是现、当代作家,却写出了叫得响的历史文学作品,他们不可能有亲身的经历,而凭什么创作出来呢?凭的只能是史料、知识、想象力、创造力、灵性与感悟,也就是间接的生活感受。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华裔作家张纯如,为什么能写出震憾世界的杰作《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洗劫》,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印刷超过50万册?作者尽管没有亲历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但她历经两年,访问了14位幸存者,参阅了上千页历史文献。事实表明,凭间接生活经验也能写出好作品。
  然而,间接生活并不排斥直接生活,更不能取代直接生活。而生活本身,不管间接还是直接,都是一个质量问题。
  有人说,到处都有生活,生活就在身边。这有一定道理。但生活并不是笼统的,生活有质量的区别,有精彩的生活,也有平庸的生活。陈应松认为生活是一种特指,而不是泛指。作家赖以创作的生活显然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那种以为呆在家里,泡在酒店、茶楼或咖啡馆里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人,不是自欺就是欺人。长期呆在一个大院或一座高楼里,一日三餐,平平庸庸,很容易丧失生活的激情,因而也丧失创作的激情。他说:“我相信好的小说素材蕴藏在民间,你必须用自己的脚当锄头去刨才能得到。”委琐无聊的生活必然产生委琐无聊的作品。苍白的人生态度必然产生苍白的小说。
  陈应松反省自己说,过去他在县志上看到一句话就可以弄出个中篇,现在看来非常可笑。就算作品发表了,那也跟没发表一样。“精彩的东西无论怎么写都精彩,不精彩的东西无论怎么编也乏味。”当然,他也相信有想象力丰富的高手,但那是非常稀少的。“像我们这等想象力贫乏的人,还是相信生活吧。”像张爱玲这样不乏想象力的名作家都说,生活比小说更传奇。
  陈应松的小说得益于神农架的生活体验,生活慷慨地向他提供大量精彩的素材和众多的人物原型,也启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说,在人物原型中,有一位双手被炸没了的残废人,一共救过11条人命。每当发现翻车事车,他把人从摔进峡谷的破车里拖出来,背上山路,让他们死而复生。在采访中,陈应松得知他小孩上学有困难,给了他100元钱。上车离开时,他却硬塞给陈应松一袋子核桃和一包自己炒制的上好茶叶。当陈应松离开他那破烂的家,走在冰雪皑皑的神农架公路上,忽然间悟出了人性中最温暖、最明亮的一面,并决心将它淋漓尽致地抒写出来。
  陈建功感慨地说,“深入生活”的号召一直在喊着,可是有多少作家像陈应松那样,真正在神农架唤发了激情,找到了“这个时代各个角落里人们生活的逼真气息,和像热浪一样扑来的那种生存的气息”?与其说陈应松在寻找,不如说他是在燃烧,让一个作家的性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应松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作家的活法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