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后来,陈独秀说起他少年“在家里读书的时候,天天只知道吃饭睡觉,就是奋发有为, 也不过是念念文章,想骗几层功名,光耀门楣罢了。……到了甲午战争,才听见人说有什么 日本国,把我们中国打败了,到了庚子年,又有什么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意国、美 国、奥国、日本八国的联军,把中国打败了。……我越思越想,悲从中来。我们中国何以不 如外国,要被外国欺负,此中必有缘故”。①又说:那时“读八股讲旧学”,认为“‘习欧 文谈新学’的士大夫是‘洋奴’,后来读康先生及其徒梁任公之文章,始恍然于域外之政教 学术,粲然可观,茅塞顿开,觉昨非而今是”。②康梁派的思想扣开了陈独秀的心扉,鼓动 着他的思想翅羽,灾难般的乡试鞭策着他,他开始起飞了。
陈独秀参加乡试,结果名落孙山外,没有考中举人,但他不仅不感到懊丧,反觉“意外 有益”。从此,他与科举彻底决裂,决不再进“矮屋”应试。他回到安庆以后,对“当时反 康梁派的言论”的顽固派,“愤不能平,恒于广座为康先生①
②《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新青年》第2卷2期,1916年10月1日。
三爱《说国家》,《安徽俗话报》第5期,1904年6月14日。
辩护,乡里瞀儒”,以此指斥陈独秀等“为康党,为孔教罪人,侧目而远之”。①陈独 秀开始涉足于政治活动了。
俄国的怂恿之下,于11月14日占领了山东胶州湾,紧接着有俄国、美国、法国、日 本等列强在华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扬言要瓜分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 重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陈独秀“痛感时势日非,不堪设想”,②他在这一年的岁末, 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扬子江形势论略》两篇论文,还准备写一篇《湖中水师》。 从这三篇文章的题目看,都是论述加强江防建设的,堪称是姊妹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罢 了。《湖中水师》一篇不知是否写成了,就是已经成文脱稿的《扬子江筹防刍议》一篇,现 在也难以寻觅。惟独《扬子江形势论略》一篇为安庆市图书馆发掘了出来,这是现在见到的 陈独秀最早的一篇著作。
陈独秀身居较闭塞的安庆,但时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密切注视着列强侵华的动向及意 图。《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指出:“近时敌鼾卧榻,谋堕神州,俄经满蒙,法伺黔贵,德 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 南七省之权力。”他对国家所面临的危局,心急火燎,如“万一不测,则工商裹足,漕运税 饷在在艰难,上而天府之运输,下而小民之生计,何以措之。”
于是“爰采旧闻旅话及白人所论,管蠡所及,集成一篇,略①
②以下引文均见《扬子江形势论略》,原件系木刻本,藏安庆市图书馆。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4期,1916年12月1日。
述沿江形势,举办诸端,是引领于我国政府也”。陈独秀撰写此文之目的,是向清政府 提出他对加强长江防务的方案,并希望政府采纳他的意见。
《扬子江形势论略》全文7000余字,广征博引,纵论长江上自荆襄,下至吴淞口的 形势。对江水的流向、缓急、深浅和江面的宽狭、江中沙堵的分布、南北两岸各处城镇的战 略地位,都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并参照历代战争的得失,提出了对加强长江防务的具体方 案。
他在论证武汉三镇的重要战略地位时,认为“武汉沿江均不宜设置炮台,……倚城设立 炮台,一朝有战,则城市全冒敌火,今日炮弹之利固非昔比矣!”而应在武汉“东南数十 里”的阳逻设置炮台。阳逻,“东西当荆扬之要会,南北为荆豫之通津。……北倚袁家湖, 南西皆临江,北道为界埠,中有数小山杂错,三面巩固。……再屯陆军于界埠,以防其由陆 绕攻台背,则阳逻无隙可乘矣。”另“宜于退谷基址稍增高于上安置炮台堡,使台顶与山 平。炮台倚山为护,炮弹可及敌舰,敌弹难伤炮台。此处若为敌所据,则武昌不击而下 矣!”
他特别重视长江口的江防设施。他认为吴淞口处虽然有吴淞、南石塘两炮台,“另有一 台在狮子林下,距吴淞十六里,去诸台太远,未能犄角”。且在最紧要之处“崇宝沙无台, 则他台皆成虚设”。因此,“当以崇宝沙西北沙尖以为主台,可以兼顾”北航路,再“切力 整顿”南石塘、吴淞一带之台,“既扼”南航路,“且能兼顾吴淞口以遇敌船掩入吴淞江, 登岸攻我上游台背。崇宝沙为四面受敌之地,非用德国格鲁森厂所制硬铁为台不可。……此 防断不可弛,果能如法布置,迨大敌当前,方有把握。”
“总论全江大局,若防内乱必据上游,若遇外侮必备下游,必长江之备已周,再有海军 为辅,则欧西之铁申〔甲〕虽强,亦不容其越雷池一步矣。”
使人感到惊异和钦佩的是,这位18岁的年轻人竟然对长江水文及两岸的地貌了解得如 此细致入微,并进而提出了他对建设江防的方案。好像他对长江及其南北两岸做过实地考察 似的,其实他这时除了因参加乡试去过一次南京,并没有到过其他什么地方。《扬子江形势 论略》一文,不仅说明陈独秀从青年时期起即怀有满腔的爱国热忱,而且学习勤奋,且多 思、善思,头脑敏捷。
《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的主旨,在抵抗列强的侵略,陈独秀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向 清政府陈述加强江防建设的意见,而所谓“防内乱”(指类似前不久爆发的太平军起义)虽 然在全文里仅是附带一笔,却是明显地站在清政府的一边,是为维护它的安全而说话的。陈 独秀认为这时的清政府还是可以代表中华各族人民的利益,能抵抗外国侵略的。这是他写这 篇文章的主导思想。
因此,《扬子江形势论略》一文所谈的都是军事问题,不谈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问题, 这并不是偶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