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C >> chen >> 陈独秀 >> 正文

 

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

康熙六年将江南省分置江苏、安徽两省。但两省乡试仍合并举行。

    张君等:《关于潘兰珍的情况》,《党史资料丛刊》,1983年第2辑。

    亲的心愿”。他最终是要与科举分手的。这种态度,反映了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变化。

    这年夏,18岁的陈独秀,离开母亲,“初次出门到南京乡试”。同行的人,有他的大
哥,大哥的先生和同学等。他们乘坐轮船,船头上扯着一面黄旗,上书“奉旨江南乡试”六
个大字,一路上威风凛凛向南京驶去。

    乡试共3场9天(每场提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陈独秀在《自传》里对这9天的
考场生活,有极其辛辣的刻

    “到了八月初七日〔即阳历9月3日〕,我们要进考场了。

    我背了考篮、书籍、文具、食粮、烧饭的锅炉和油布,已竭尽了生平的气力,若不是大
哥代我领试卷,我便会在人丛中挤死。一进考棚,三魂吓掉了二魂半,每条十多丈长的号
筒,都有几十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个子长站在
里面是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大老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
屋三面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外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
坐进去拿一块板安放在面前,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那一年
南京的天气,到了八月中旬还是奇热,大家都把带来的油布挂起来遮住太阳光,号门都紧对
着高墙,中间只能容一个半人来往的长巷,上面露着一线天,大家挂上油布之后,连这一线
天也一线不露了,空气简直不通,每人都在对面墙上挂点烧饭的锅炉,大家烧起饭来,再加
上赤日当空,那条长巷便成了火巷。……有一件事给我的印象最深,考头场时,看见一位徐
州大胖子,一条大辫子盘在头顶上,全身一丝不挂,脚踏一双破鞋,手里捧着试卷,在如火
的长巷中走来走去,走着走着,上下大小脑袋左右摇晃着,拖长着怪声念他那得意的文章,
念得最得意处,用力把大腿一拍,翘起大拇指叫道:

    ‘好!今科必中。’”

    考场中的这种怪现状,始于哪年哪月,未加考证,不得其详,但至少也有150年的历
史了。因为吴敬梓(公元1701—1754年)在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里,就曾经
淋漓尽致地揭露过这种怪现象。一百五十年,该有多少个童生亲身经历过这种腐朽愚昧、坑
害人的怪事呵!但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尝试过‘矮屋”滋味而中举的,以此引为自豪;
而绝大多数的童生却由青年而老年三番五次地尝试这种滋味,因未能中举而引为终生的憾
事。不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他们都把“矮屋”看作是他们一生中“上进”的关口。吴敬梓
对考场的揭露是难能可贵的,但也仅限于揭发和鞭挞而已,他那时还不可能透过这种怪现象
去观察国家大事。现在情况不同了,而且匍伏在“矮屋”里的是一位思想敏捷、眼光锐利的
青年。“矮屋”的滋味像是给他增添了思想养料,他不禁浮想联翩,百感交集。

    那位摇头晃脑、利欲熏心、丑态百出、“今科必中”的徐州大胖子,使陈独秀“看呆了
一两个钟头”,并“联想到所有考生的怪现状;由那些怪现状联想到这班动物得了志,国家
和人民要如何遭殃;因此又联想到所谓抡才大典,简直是隔几年把这班猴子、狗熊搬出来开
一次动物展览会;因此又联想到国家一切制度,恐怕都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因此最后感觉到
梁启超那班人们在《时务报》上说的话是有些道理呀”!

    这一连串的联想“便是”陈独秀“由选学妖孽转变到康梁派之最大动机”。

    康有为(1858—1927年),广东南海人,博通经史,后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
化,称赞西人治国有法度,并精心研读各种西书译本及报纸,以究其进步之原因。梁启超
(1873—1929年),广东新会人,举人出身,后从学于康有为,并深受其影响。
康、梁是维新派的领袖,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产生过广泛的进步影响。

    近代中国先进人物的思想的发端与发展,往往同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和国内政治形势危
机的加深密切相关的。

    早在1888年康有为鉴于中法战争后,国事日蹙,便第一次上书清廷,请求变法。1
894年爆发了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订立了《马关条约》而告终。一个泱泱大国,被
一个维新不久的小国打败,并割去了台湾宝岛,赔款库平银二亿两,还允许外国人在各通商
口岸开设工厂等等,这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人民的刺激,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任何一次
战争。战争的失败与屈辱,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抗,推动了先进分子谋求富国强兵之道。于
是维新变法运动趋向高潮。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联络在北京的18省1300余名应试举人,签名上书,
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等三大主张,和设立学堂,开设报馆等改革教育制度的
意见,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了政治舞台。六月间,再上书光绪皇帝,主张“设议院以通下
情”。1896年8月,康氏大弟子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刊《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
揭露封建专制的腐朽,抨击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以致“万事废弛,卒致疲敝,不可收
拾”;历数变法之利与守旧之害;阐明变法是大势所趋,“变亦变,不变亦变。”《时务
报》以其鲜明的变法态度,新颖的改革主张和泼辣的文风大受知识界的欢迎,于是行销日
广,风靡全国。陈独秀首先接触到的正是康梁派的新思想和新主张,他前往南京参加乡试
时,正当维新运动步步高涨的时期。

  &nbs

 << 上一页  [11] [12] [13] [1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独秀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陈独秀传——从秀才到总书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