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帝王专制政体下,天下定于一尊,权力集于一人,但无论帝王出于世袭、争战或篡弑,也无论帝王本人英明或昏庸,一个人绝不可能独担重任,必须有一批人来辅佐他,推行庶政。因此,对于帝王来说,辅臣无异于左膀右臂。
在这批辅臣中,最重要的是宰相。其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职责尤为繁重。作为行政首脑,丞相总揽政务,无所不统,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宰相既然是辅臣,他是否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大小,还必须取决于帝王。君权和相权是相互消长的。由于帝王是法律的主要制定者,他的权力又不受法律限制,如果帝王要每事必过问,便会和宰相的职权相重叠,甚至相冲突。反之,他亦可垂拱而治,一切任由宰相去做,那宰相的权力便增大了。同时还有另一方面的情形,如果帝王是个圣明之君,那么丞相便可充分发挥其才干,或者即使帝王不很圣明,只要他能信任宰相,让他放手开展工作,那么亦可充分发挥其才干,但如果帝王是个专横无道甚至暴虐的帝王,那么再有才干的宰相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长河中,贤明的臣相辈出,明君与名相,相互辉映,相得益彰。历代杰出的臣相们以其人格品德、才能和作为,使得中国历史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也给后世的政治家、领导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历代的杰出宰相无一不是以鞠躬尽瘁,克已奉公作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原则,不管帝王是贤是愚,是明是庸,他们都竭尽自己的才智,努力为国家、社稷和民众而奋斗不息,从而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动力。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杰出的宰相,可以说是周公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他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
周武王在灭亡商朝后的第二年就病逝了。当时,天下人听说武王已经去世,纷纷起来反叛。周公为了应付危难,一方面立武王的幼子姬诵为周成王;另一方面,自己又亲自摄政,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成王即位时,还是位蒙昧无知的孩童。所以,国家大权都交给周公来统领。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
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吗?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帝王,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正因为周公这样尽心尽力地辅助成王,管理国事,便引起了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他们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的几个部落闹起叛乱来。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奭听了也怀疑起来。成王年小不大懂事,更闹不清是真是假,对这位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信不过。
周公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奭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奭,他绝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奭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与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这时候,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姜子牙,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
费了三年的工夫,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带头叛乱的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自己觉得没有面目见他的哥哥和侄儿,也上吊自杀了。周公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周公在东征回来后,关于他篡位的流言日甚一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