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群 话说在周王朝建国初期,周武王英年早逝后,其子成王尚未成年,周公作为成王的叔父,又作为开国元勋,大周王朝的重担只有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那么,作为一人之上,可以“挟天子令诸侯”的周公,面对帝王宝座的诱惑,他是否也和后世的曹操、朱棣、多尔衮一样,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呢?他到底是忠心为主的多尔衮呢,还是野心勃勃的朱棣,还是有心无胆的曹操?
正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说,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在成王继武王之位以后,“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根据这些记载,可以确定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 (行为 )行政”,好像清朝后来的摄政王多尔衮,只是辅佐不能主政的少年天子,并无篡权的意思。从这些话可以看出,周公和多尔衮的心迹是非常相似的,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两人绝对是物以类聚的好朋友。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武王死后的政治局势很微妙:东方还没有平定,有待于成王继续完成大业,但当时成王幼弱,不足以担此重任。周公是一个善于深谋远虑之人,他想:我如果不即王位,则诸侯将叛,而先王没有完成的事业将要落空,我死后见了先王该怎样向他解释呢?事实上,武王在弥留之际,因为担心年幼的儿子无力治国,也曾有过传位周公的想法。这一点《逸周书·度邑解》就可以证明,武王曾称赞周公为“大有知”,认为只有周公“可瘳于兹”,能够稳定周初的政局,因而主张“乃今我兄弟相为后”,即自己死后由周公来继承王位。当武王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周公后,周公立即诚惶诚恐,“泣涕共手”,表示不能接受。这个情景和《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不谋而合的。
可是笔者近读史书和历代文人笔记意外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在《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有的学者是这样认为的:周公很想废除成王以继接武王的天下。《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又记载,武王去世后,当时召公怀疑周公是否有野心,两人心存芥蒂,周公也曾向太公、召公进行解释。假如周公没有野心,召公、太公又是贤人,为什么都会怀疑他有篡位之嫌呢?
后来发生的一件大事,似乎印证了这一切。皇族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会不利于成王,因此他们率众发生了动乱。后人错误地认为管、蔡二人是叛逆之臣,事实上,管、蔡是忠于周的,因此大学者顾颉刚曾经说:“他们二人确实是武王的好助手。”《荀子》的作者记载,周公真的篡位称王,可不久之后又还政成王。他为什么又要让煮熟的鸭子飞了呢?下面就靠大家的推断了:由于召公、太公怀疑,管、蔡联合武庚起兵反周,关中地区也随即乱起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出乎周公的意料之外,周公的处境好比“四面楚歌”于是他立即改变自己的立场:一方面在平定管、蔡后还政成王;一方面又拉拢召公,与召公平分大权。这正是周公作为一个政治家的聪明之处。
那么,周公到底有没有篡位之心呢?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