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地多了起来,说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淑,是架空成王的一步棋子。因而,成王对周公更加怀疑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心迹,周公写了一首诗,名叫《鸱鸮》,这首诗一面表示了周公对周室、成王的忠贞;一面把那些散布流言的人比作“鸱鸮”,警告他们“无毁我室”。周公将这首诗送给成王,成王读了诗,还是不相信周公。
由于成王仍然怀疑周公,周公觉得自己继续在朝中摄政恐怕会出现不良后果,便主动要求到自己的封地鲁国去。成王以为周公心灰意懒不想争权夺利了,便很痛快地批准了周公的请求。
这年的秋天,起了天变。在庄稼成熟、还未收获的时候,突然刮起大风,雷电交加,田里的庄稼全部被吹倒,连大树都连根拔了起来,引起全国上下一片恐慌。成王看到天气的异常变代,认为是天在发怒,而天发怒是由天下人事的异常引起的。那些制造流言的家伙,这时又在成王耳边说:“天变是不是警告您,要防止周公篡权呢?不然,怎么这么厉害呢?”
听了流言,成王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决定打开收藏中央文书的金柜,希望从中找到对付周公篡权的方法。在中央文书中,成王意外地发现了周公所做的《金滕》。一看内容,原来是武王生病垂危时,周公向天神祈祷,请求自己代替武王的疾病,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的祈祷文书。
成王这才知道,周公对王室的忠诚是丝毫不容怀疑的。他派人去鲁国请回周公,诚恳地说:“叔父,你一直尽心勤劳王室。侄儿我年幼无知,竟然听信了流言,以至引起了天怒,请叔父原谅我。”从此,成王变得成熟起来,再也不怀疑周公了,而周公也继续辅佐成王治理西周的江山。
作为一名成熟的政治家,周公在摄政的位置上已有多年,在有人传出不利于他的流言、成王又相信流言而疏远他之后,他虽然作了表白,但是在明白成王还没有信任自己时,便主动提出放弃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摄政的权力,毅然回到封地去。
他知道,自己如果仍然留在首都,就会让成王对自己的误会越来越深,而且流言会越传越可怕,不如自己先主动离开首都,等待成王慢慢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为西周的江山考虑的。何况,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对天人感应的学说非常推崇,他也相信如果自己因为被冤屈而离去,而成王又一直不悔改,上天一定会对成王示警。况且,他当年在武王病危时祷告上天的祭文还在,如果发生了天变,成王一定会翻看原来的档案,就会对自己的用心一目了然了。
这层层推进的考虑,体现了周公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的眼光,看得既开阔又深远。他没有把目光局限在一时的得失上,而是在时局不利于自己的时候果断地离开让自己遭到流言攻击的职位,既能减轻成王对自己的猜疑,又可以回到封地,打开局面,等待事态的发展,以便重新控制政局为国家服务。这种缜密的思维和过人的胸襟,使成王最后改变心意,重新接受了他的辅佐。
在周公身上,体现着中国式领袖的政治理想,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开进了几千年,但中国历代的杰出臣相的品质一直都没有变,他们无一不是以鞠躬尽瘁,克已奉公作为自己政治生命的原则,不管帝王是贤是愚,是明是庸,他们都竭尽自己的才智,努力为国家、社稷和民众而奋斗不息,从而成为中国历史的重要推动因素和动力。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