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土木堡被俘
|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运的垂青,出生两个多月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有明一代年纪最小的皇储。父亲宣宗结婚十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太子自然十分疼爱,并寄予厚望。宣宗驾崩后,在祖母张太后的主持下,年仅9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年号正统,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这是他一生中的幸运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不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产生了疑问。
英宗登基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年幼的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的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而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就在于他过分宠信太监王振,对王振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且英宗对王振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英宗又为什么这么信任王振呢?就因为他还是一个顽童时,一直由司礼太监王振陪他玩,从此他就被这位“王先生”牵着鼻子走。王振的权威,甚至比朱祁镇还要大,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由于有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因此成祖朱棣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的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因为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了,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而且他还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
由于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因此,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
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
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边。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贡,诈称3000人。王振怒其诈,下令减少赏赐,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英宗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土木堡被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你的儿子做了皇帝,但我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
下一篇文章: 监王振居然指挥远征的大军绕道自己老家——衣锦还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