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文继 陈时龙 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英宗像 属羊。他9岁登极,年号“正统”,14年后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 之后,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年号“天顺”,在位8年,两阶段共在位22年,38岁时 驾崩,庙号“英宗”。英宗虽然寿命跟他父亲宣宗一样,但他的一生却比其父要曲折 得多。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运的垂青,出生两个多月便被册立为皇太子,成为有明一代年纪最小的皇 储。父亲宣宗结婚10年没有子嗣,对这个姗姗来迟的太子自然十分疼爱,并寄予厚望。宣宗 驾崩后,在祖母张太后的主持下,年仅9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的朱祁镇顺利登上皇位,君 临天下。这是他一生中的幸运之处。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幼年丧父,不能不说是人生一大不 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竟然连自己的生母是谁都产生了疑问。
谁是生母
谁是英宗的生母?在这关系到皇家龙脉的大事上本不应成为问题,但英宗的生母的确存在着 不同的说法。
孙贵妃说。《明书》、《明实录》等书持此说。《明书》中记载孙贵妃于“宣德二年十一月 ,生英宗皇帝”。孙贵妃,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 、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 位后,册立孙氏为贵妃。朱祁镇的出生并被立为太子,成为孙氏争夺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码。后来太后和诸大臣同意宣宗废掉胡皇后,册立孙贵妃为皇后,应是母以子贵。
宫人说。还有些人认为英宗为宫女所生,孙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养宫人之子为己子 ,而那个宫女却销声匿迹了。《明史稿》记载孙氏“子宫人子,于是眷宠日重”。查继佐《 罪惟录》也说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明史》中也认同这种说法。
当时人王-的著作《寓圃杂记》里有更加详细的记载:
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遂得册为皇后,而废胡为仙姑 。……英宗立,尊张太后为太皇太后、孙为太后。胡每事谦让,不敢居孙之右。正统七年, 太皇太后崩,凡六宫有位号者皆得祭奠,胡不敢与太后之列,惟与诸嫔妃同事。孙太后知而 有见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阁下诸臣议治丧之仪,时杨士奇卧病于家,诸臣往问, 士奇曰:“当以后礼殓,葬景陵。”问者曰:“此非内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 “后世骂名。”诸臣因议以嫔御礼葬。天顺六年,孙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孙所出,惟皇 后钱氏知其详,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渐,后泣诉曰:“皇上非孙太后所生,实宫人之子, 死于非命,久无称号。胡皇后贤而无罪,废为仙姑。其死也,人畏孙太后,殓葬皆不如礼。 胡后位未复,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遗命大行尊崇之典。
据王-的记载,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后一年才从皇后钱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宫人之子,但年 长日久,他已无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钱后的说法,英宗生母“死于非命”,从孙贵 妃跟胡皇后争宠得逞并进而逼死胡氏的情况来看,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 废的胡皇后身上,为她重修陵寝,一切按照皇后的规制办理。钱皇后为什么要替与自己毫不 相干的废后胡氏说话?原来,作为英宗的皇后,钱氏并没有生过皇子,而当时周贵妃却有一 子,即后来的宪宗。这种情形跟当年胡皇后无子、孙贵妃有子的情形极其相似。也许正是由 于这一情形,使得钱氏深为同情胡皇后吧。钱皇后很幸运,并没有因无子而被废。
广运之宝(白石)
钱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给她的家人加官晋爵,但钱氏却推辞了。皇后的家族没有封爵, 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见的。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动人的故事发生在土木事变之后。当时, 钱皇后把宫里的家底都拿出来交给瓦剌的使者去营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卧在地上, 结果弄瞎了一只眼睛,弄坏了一条腿。英宗回来被关在南宫做太上皇,很郁闷,钱皇后都委 婉劝解,让英宗舒缓一下心情。所谓“患难夫妻”,也不过如此了。所以英宗对钱皇后绝对 是一心维护,即使立了周贵妃的儿子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宪宗),也不会像他父亲一样废掉 皇后。他担心自己驾崩后钱氏受周贵妃欺负,特地在临终之前遗命“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 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惯例是一帝一后同葬,这道遗命就等于告诉周贵妃:你的儿子做了皇 帝,但钱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动摇的。果然,英宗死后,周贵妃就闹了起来,要独称太后 ,排挤钱皇后。大学士李贤、彭时就以英宗遗命为理由反对,最后宪宗从中做个妥协,两宫 并尊,周氏和钱氏同为皇太后。等到钱太后去世时,周太后又从中作梗,不让钱氏与英宗合 葬。因事关国体,大臣们又起来反对,竟至“百官伏哭文华门外”。最后,又是权宜之计, 钱太后葬于英宗玄堂左边,右边空着留给周太后。这时,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脚,让钱 太后圹位距离英宗玄堂数丈之遥,而且将中间堵塞起来,其意就是不让钱太后在另一个世界 跟英宗见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来是有点可笑,但在当时却是非常现实的考虑和思路, 反映了宫廷斗争的复杂性。从这个方面来说,钱皇后能为宣宗废后胡氏说话,实际上折射出 她对自身命运的某种忧虑。
不管英宗是宫人所生还是孙氏所生,总之都是龙脉。因为在紫禁城内,除皇帝外,只有皇帝 的妃嫔,服侍的宫女和太监,不会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为谁,宣宗自然心知肚明。 如果确为孙氏夺宫人之子为己子,对宣宗来说,总是自己的骨肉,无伤大局,同时还可以帮 助自己宠爱的孙贵妃登上皇后宝座,或许是心照不宣地默认了这个事情。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剧性。而同时,英宗作为一位政治人物, 他的一生极富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也不乏某种悲剧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极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 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 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 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 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 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 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 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 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幼冲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 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 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 巨大的落差。 谁是对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时刻提防蒙古铁骑入侵北边,骚扰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 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 ,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 ,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明长城宁武关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 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 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 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 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 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 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 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 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 ,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 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 、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马,诈称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诈,削减 马价,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这次亲征, 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亲征蒙古的壮举。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 守北京,率大批官员,挑选精兵50万出师迎敌。八月十三日,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旋被 也先部队包围。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大 为下降。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军击败,50万大军伤亡过半,公侯大臣死难者甚众,可怜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岭长城屏蔽敌台障墙。
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 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天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 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大明皇帝与我是大仇,自领军马 与我厮杀。天的气候(意志),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 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 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 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 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 物。杨善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 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 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 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 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常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 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 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 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树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 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 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二是谋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土木堡之变时3 岁),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 有什么好办法。从景泰三年(1452)开始,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 时常加以赏赐。四月,千户袁洪知道皇帝想换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国本事”疏,请易太子 。景帝十分高兴,下旨臣议。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 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 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jùn)为沂王。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 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 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 。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外敌,还是兄弟? 谁是忠臣
英宗不仅很难弄清谁是对手的问题,在谁是朋友,或者说谁是可仰仗的忠臣的问题上,也时 时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 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 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 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 正统九年铜铳;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 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 命运。
王振纪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 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 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乐时 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 ,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 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 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 ,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 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 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张 太后像
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 种情况。
正统初年,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张太后是 位很有能力的女人,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 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 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
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 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 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 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 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 ,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
入席。王 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 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 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 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 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 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 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 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 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 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 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 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 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 。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 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 借口石紫禁城东华门
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 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 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 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
曹吉祥。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 。早年依附于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石亨之 败,给曹吉祥以很大的打击。天顺三年(1459),英宗听从内阁大学士李贤的意见,下诏禁 用“夺门”字样。因为李贤认为,“夺门”意味着英宗得到皇位的不合法性,不过是石 亨等 人张大其功罢了。曹吉祥看到夺门之功被否定,石亨败亡,心里恐惧,渐蓄异谋。曹吉祥和 他的侄子曹钦,蓄养了大批死士,决定于天顺五年(1461)七月举事。事发前夜,马亮畏罪 告变。曹钦知事已泄,匆忙起事,杀死锦衣卫指挥同知逯杲等人。逯杲,本来得到过曹吉祥 推荐,后来揣摩英宗的意思,刺探石亨、曹吉祥的阴事,多有讦告,曹钦恨之入骨。曹钦屡 次攻打皇城不得,便退守曹宅,最后战败,投井而死。3天后,曹吉祥被磔于市。
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永乐进士,曾随宣 宗平汉王朱高煦叛乱。出按江西时,卓有政绩,百姓称颂。正统十一年(1446),曾遭人陷害入狱论死,因百官百姓力请得免。土木之变时,为兵部右侍郎。英宗被俘、也先直逼北京的 消息传到北京后,人心惶惶,这时于谦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北京的重任。在此期间,他主 要做了以下几件大事:第一,拥立景泰帝。明朝因无国君,人心不稳,情势动荡。当时英宗 长子才3岁,无法胜任军国大事;监国的朱祁钰,是英宗的异母弟,22岁,年富力强。于谦 及百官与皇太后商议,拥立朱祁钰为帝,稳定了混乱的局势。第二,力排南迁之议,保卫北 京。翰林侍讲徐有贞等人想要南迁以避兵锋,于谦坚决反对,认为一旦南迁则北京、九边都 将不保。在于谦的力争下,景帝下定决心保卫北京,并把守城的重任交到于谦身上。土木之 变,英宗所率50万京师劲旅皆没,北京只剩下不到10万老弱病卒。于谦招勤王兵,整饬军务 ,列兵九门,亲自督战,破瓦剌军,成功地保卫了北京城。第三,社稷为重君为轻。也先以 英宗为奇质,逼迫明廷就范,漫天要价。于谦认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战不主和,使得也先 奇货可居的愿望没有实现,维护了明朝的利益。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登宝座的当天,就传命 在朝班中逮捕于谦。论刑当凌迟处死,籍没家产。英宗颇为犹豫,认为“于谦实有功”,不 忍心杀害功在社稷之人。此时,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提醒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那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你就是得位不正,没有合法性。这样英宗才下决心杀于谦 。于谦被杀,可能始终是英宗心中不可解开的一个心结。于谦死了以后,蒙古又开始屡屡骚 扰明朝北方边境,英宗计无所出,只是忧心不已。有一天,恭顺侯吴谨趁机在旁进言:“如 果于谦还活着的话,一定不会让敌人如此猖狂。”英宗听了,默默无语,也不怪罪吴谨,想 必其内心肯定会起波澜的吧!英宗复位后,陈汝言继于谦为兵部尚书,不到一年,因事获罪 ,抄家时缴获赃物巨万。英宗召大臣去看,很伤心地说:“于谦在景泰朝深受信用,死的时 候却家贫如洗。陈汝言贪得也太多了吧!”于谦抄家之时,家无余赀,只有正门锁得紧紧, 打开一看,却都是景帝所赐的蟒衣和宝剑。故而英宗如此感叹。于谦诗文亦佳,《石灰吟》 被认为是他人生的写照: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英宗自小受到良好的宫廷教育,本性也不坏,只因贸然出征,沦为阶下囚,不仅自身命运徒 增波折,也使大明帝国陷入危机。不过,也许正是由于被囚、被禁的经历,使得英宗对命运多了几分敬畏,对人命多了几分尊重,对世事多了几分理解。在他复位之后,做了 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其中一件就是前面所提恢复宣宗废后胡氏名号之举,并使之葬 礼如仪。第二件就是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 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成祖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 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50多岁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英宗 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他跟李贤说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李贤对 此大加赞赏,于是英宗不顾左右近侍的反对,派人给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并 供应生活。说起来,英宗的皇位是他曾祖从建庶人那边抢过来的,在当时曾遭到天下人的质 疑或反对。英宗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 为之。”释放建庶人一事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50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 补卷。
还有一件事,对英宗以后的帝王影响很大,那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 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英宗觉得这很残酷,临终 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 无甚稗政(坏政策)”。可是,英宗并不能遏制大明帝国日益走向危机的趋势。到他儿子宪 宗的时候,情况就有点恶化的兆头了。
朱祁镇个人小档案
姓名:朱祁镇出生: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
属相:羊卒年:天顺八年(1464)
享年:38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陵寝:裕陵
父亲:朱瞻基
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初婚:17岁配偶:钱皇后
子女:8子,8女
继承人:朱祁钰,朱见深
最得意:释放建庶人
最失意:幽居南宫
最不幸:被也先俘获
最痛心:杀功臣于谦
最擅长:信用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