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史量才
叶克飞
若对旧时中国报业有兴趣,上海福州路不可不去。这条如今遍布书店的老街,当年曾是上海报馆集中的地方,《申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和《民国日报》等的大本营都在此处。
可惜的是,旧时报业中的那些翘楚,如今均未留存,尤其是清代(1872年,即同治十一年)便开始创办、详细记录晚清民国社会百态、被誉为“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
《申报》历史上曾有几个不同阶段,起初由英国商人创办,后转手于国人,影响力渐大,甚至有不少上海人将报纸统称为“申报纸”。抗战时几度停刊,又在日寇威胁下无奈复刊,抗战胜利后成官商合办,结束了七十余年的民营历史。1949年5月27日,中共军队接管上海防务,以《申报》为国民党党产为由将之停刊。这份有78年历史,出版了25599期的报纸,就此消失。次日,第一期《解放日报》在申报馆原址出版。
所幸的是,1982年,上海市委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方式保存并出版了全套《申报》,这个最详实的“近代史资料库”不致湮灭。
《申报》的发展,亦可见近现代新闻自由之变迁。在光绪重病期间,《申报》曾连续报道其病情,包括御医所开的各种药方,其报道均是“独家新闻”,有“内廷人”提供讯息材料。报道持续了半年之久,并未受到政府干涉。报史亦有记载,“光绪末叶数年,出报既不报知官厅,其言论之自由,可谓有闻必录。对于政治之得失,内外大员之善恶,皆可尽情指责;人民之冤抑隐疾,更可尽情登载。”
至1911年8月,《申报》推出副刊“自由谈”,直至1949年停刊。早期的“自由谈”是纯副刊,多是风花雪月的纯文学作品。1932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史量才进行改革,延聘黎烈文为“自由谈”主编,邀约鲁迅和茅盾二人撰稿,又引来老舍、沈从文、郁达夫、巴金、张天翼和夏丏尊等人投稿,此外,姚雪垠、柯灵、周而复等新人也在此步入文坛。此后的“自由谈”,有杂文、有散文、有考据文章,有文艺评论,亦有科学短文。
改革“自由谈”时,史量才已执掌《申报》长达二十年。二十年前的1912年,史量才与张謇、赵竹君等人一起接手一度经营不善的《申报》,并担任总经理。此后,他勉力经营,《申报》有了五层大厦(此楼尚存),有了新式印刷机,销量亦大增,至1926年时销量达每日14万份。
若以十年为一节点,1912年的接手申报和1932年的改革“自由谈”,都是其人生中的大事,并被后世铭记。1922年呢?那是他执掌《申报》的十周年,元旦那天,其元旦增刊社论这样写道:“往日为政府附属物之新闻事业,今后将为经济独立、指导民意之明星;往日为骚人墨客卖弄笔头之新闻事业,今后将为宣传民意、促进大同之使者;往日无聊敲诈之新闻记者,今后将为代表舆论之利器;往日为武人政客作家谱之新闻事业,今后将为发展工商实业之先声。”言中之意,已触及现代报业本质。
那年也发生了一件他人生中的大事——他搬家了。
之所以把搬家当成大事,一是因为这处位于上海铜仁路257号的宅院堪称豪宅,仅建筑面积就近2500平方米,花园面积亦有近2300平方米;二是搬入此宅后,史家发生了风波。
史量才早年与庞明德结婚,后结识名妓沈秋水,一段惊世奇缘就此展开。史量才能从一介布衣变成执掌《申报》,并拥有大量商号的大亨,也是得了沈秋水的资助。这位“二夫人”与原配庞明德相处甚笃,更是史家的“话事人”,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其打理。
1922年,史量才瞒着沈秋水,纳外室李思纯,9月还生下一女。沈秋水极是落寞,后来,史量才为表歉意,在杭州北山路购地建楼,即大名鼎鼎的秋水山庄。
建于三十年代初的秋水山庄极是雅致,青砖红栏,背倚葛岭,面向西湖,这件致歉的礼品,让沈秋水一度忘却烦恼。二人琴瑟和谐,在此谱就传奇。
若没有这场风波,就没有这个情爱见证,个中有无奈,也有挚情,还有怅惘。
图:史量才故居
我寻访上海铜仁路257号时,这里已整修一新,还挂了简介牌。寻访前我曾查阅资料,此楼外墙为灰色,可到访时却成了米黄色,这颜色加上那触目的新,颇为突兀,不及旧时色调。
楼高三层,廊柱粗大,气派非凡,院内有花草树木,也有假山喷泉。好玩的是,这里中西合璧,主楼为西式,大门前却有两个石狮子。主楼侧还有附楼,当年作为餐厅、浴室、工人房和车库使用,附楼连接着主楼与后楼,后楼却又是中式风格,墙身为红色。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