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犁州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面铜镜。这面铜镜质地为黄铜,圆形,素缘,无钮,长柄,直径11厘米,缘厚0.4厘米,柄长9.5厘米。铜镜背面为人物故事图案浮雕,其图案右上方有一间茅草屋,左侧是一棵茂盛的大树,右侧有两棵小树,枝条伸向屋下,有水波纹自左侧大树下流向右下方。一人坐于大树下,左手扶膝,右手抬至耳旁,侧首向右。一人左手牵牛立于右侧,右手前指,似与坐着对语。整个图案纹饰清晰,展现出一幅山水人物画面。柄上有花饰。这面铜镜虽无铭文,但从图案故事来看,描述的是上古时期许由巢父故事,坐者为许由,牵牛者为巢父。许由、巢父故事镜最早出现于唐代,流行于宋、辽、金时期,衰落于元代。各朝代的形制不同,这面铜镜从其形制上判断应该是金代的。伊犁出土的这面铜镜,很有可能是蒙古西征后察合台汗国时期作为贸易商品或者内地客商自用携带而来,反映了当时伊犁与祖国内地的交流与联系。
许由、巢父是传说中唐尧时代有名的隐士,并且他俩还是很好的朋友。关于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广,在《庄子·逍遥游》、《史记·伯夷列传》、汉蔡邕《琴操·箕山操》、魏嵇康《高士传》、晋皇甫谧《高士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三十六《人部二十·隱逸上》等都有记载,所述内容有所不同。晋人皇甫谧《高士传》中为其二人立传,记述较为详细。巢父,已不知其姓名,隐居在山中,不谋求世俗的利益,年老之后,在树上筑巢并能安然沉睡,所以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巢父”。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为人据义履方,邪席不坐,邪膳不食”。尧听说后,决定把帝位禅让给许由,便亲自去拜访他,说明禅让天下的理由。但许由不愿意接受,于是逃遁到中岳嵩山附近的箕山脚下、颍水的北边居住。尧见许由不愿意接受禅让,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的行政长官。许由听了这话后,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赶紧用清水来洗耳朵。恰巧这时,他的朋友巢父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准备给牛饮水,看到许由洗耳,非常奇怪,便问其缘故。许由说:“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听了他的话,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我犊口。”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巢父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许由洗耳、巢父饮牛在古代诗文中多用为隐居不仕的典故。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旧唐书·隐逸》称“所高者独行”,“所重者逃名”。隐居求高,即是人品高尚的人,所以“隐士”又被称作“高士”。中国古代的著名隐士有汉代严子陵、东晋陶渊明、唐代孟浩然、宋代林逋,他们在精神上继承着老庄的道家思想,或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或结庐于山林之中,并由此形成了隐士文化或隐逸文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清朝郑观应在《盛世危言·技艺》中所说:“为民上者,以名利二字驰骋天下,而天下之民趋之若鹜。”如今离高洁的隐士时代已经十分遥远了,我们在滚滚红尘中,久闻虚浮之语、奢靡之音,又该去哪里找“清水”洗耳呢?
作者:游牧天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