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习仲勋同志下乡记
|
1985年11月,习仲勋同志在江西老区视察。
5月24日清晨,我们尊敬的习仲勋同志与世长辞了。我以无比悲伤的心情,泣不成声地连连向他深深鞠躬,送他远行。走出医院大门,一股清新的晨风扑面吹来,我想起了许多,我觉得习老没有离去,他是累了,睡了,他活在人民的心中。 1985年11月中旬,我当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有幸陪同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同志,在江西老区井冈山、宁冈、遂川、赣州、兴国、瑞金等地视察了9天,耳闻目睹了仲勋同志对老区人民的热爱之情,切身感受到他为加快老区建设、改善老区人民生活那种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爽朗真诚的性格。 11月14日,习仲勋同志到达南昌,顾不上消除旅途的劳顿,看望了杨尚奎、白栋材等老省委书记,然后仔细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不久前召开的全省老区工作会议情况,以及会议前我去兴国、瑞金、石城、广昌等地调查研究的报告,很感兴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那神情,似乎已经置身在老区了。 果然,一听完汇报,他便急迫地说:“走,明天一早就出发!” 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老区人民 11月15日早上8时,我们乘车前往井冈山。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长期战斗在陕北老革命根据地的习仲勋同志,此刻置身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井冈山,显得特别兴奋。和在南昌一样,他不顾旅途的辛劳,第二天一早便开始瞻仰革命遗址,召开座谈会调查研究。在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军烈士墓、黄洋界哨口、茅坪八角楼、砻市朱毛会师地、三湾改编旧址,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那天,我们陪同他瞻仰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在旧居后面的两棵树下,他久久伫立,不愿离去。 那两棵树,一棵是海罗杉,一棵是柞树。当年,毛泽东和朱德经常在树下,观看红军官兵操练。1929年1月底,两棵树和毛泽东同志旧居一起被敌人烧毁。可是,红军打回来以后不久,经过几场春雨,这两棵树奇迹般地萌芽复活了,而且长得枝繁叶茂,四季常青。因此,井冈山上的老百姓称它们为“常青树”。 “井冈山上的群众,对这两棵树有着特别的感情。‘文革’中,这两棵树再次被毁,可是‘文革’后又复活了。”我说。 “中国革命能够胜利,靠的就是群众。”习仲勋同志说,“是我们和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浇灌了革命的常青树。” 在井冈山上,习仲勋同志这种对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的强烈感情,一直感染着我。 一天,他会见了王佐和袁文才烈士的后代。“绍芬同志,我们一定要常常把烈士家属的疾苦放在心上。”他嘱咐我说,“把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烈士家属的生活安排好,让人民放心,让党中央放心,让烈士在天之灵得到安慰。”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王佐和袁文才两位同志,虽然不是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之下,但他们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有很大功劳的。对待他们的亲属,也要像对待所有的革命烈士亲属一样!” 在走访井冈山老赤卫队队员的时候,我向仲勋同志讲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吉安地委领导人到井冈山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来到一位老赤卫队员的家门前,却见房门紧锁。有人告诉他们,老人听说上边领导要来,一早就躲出去了。因为老人家里很穷,怕上边领导看了心里难过,老人觉得还没有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对不起领导。“听了这件事,我心里真是难以平静。”我对仲勋同志说,“解放30多年来,井冈山上有些老百姓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哪里是他们对不起领导,是我们对不起他们呀!后来,我在许多场合都说,不能忘记他们呀,忘记他们就是失职!” 仲勋同志听了说:“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他们。多好的老区人民啊!” “你们事先安排好的,我不看” 从井冈山上下来,在通往兴国县的路上,小车沿着曲折的山道,从一个个小村庄旁边驶过。 车行几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兴国县城。我向习仲勋同志介绍说,当年作为苏区中心的兴国县,23万人口当中,有8万人参军参战,23000多人英勇牺牲,相当于长征路上每一里路就洒下一名烈士的鲜血。这里出了50多名将军。这些年,兴国县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虽然有了提高,粮食基本能够自给了,但是还没有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1981年到1983年3年的调查统计,每年人均纯收入在120元以下。这里水土流失特别严重,《人民日报》曾报道说,兴国已经出现了黄土高原现象,如不抓紧治理,兴国就要“亡国”,它的邻县宁都就要“迁都”。这些年,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治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难度很大。 习仲勋说:“你们如实汇报情况,很好。在出发前,我已经讲过,这次下来,希望能够真实地了解老区的现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不回避矛盾,不掩盖矛盾,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只有这样,才能弄清老区贫困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哪些问题?情况明,决心大,办法也就多,步子才会快。” 一天,我们一行来到一户村民家里。户主是村里的兼职会计,是个党员,听说党中央领导同志来了,十分兴奋,把砖瓦屋的厅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并按当地接待贵客的习俗,在堂屋桌子上放了4个碟子,装着土产:一碟薯片,一碟腌生姜,一碟金桔,一碟花生。 仲勋同志一看这景象,便转身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习仲勋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随习仲勋同志下乡记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大智大勇习仲勋 |
下一篇文章: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