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君云
王之涣(0688-0742),又作王之奂,字季陵,又作季凌,祖籍唐·并州晋阳县(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其高祖迁籍于绛州(今山西省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其祖为唐·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王家望族,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因此而移家迁籍于绛州。曾祖父王信,隋朝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父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亲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父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出身于绛州(今绛县)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其兄王之咸、王之贲皆有文名。时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令人刮目看。为人很讲究义气,喜欢帮助弱小,时常和豪侠子弟交往,一边饮酒一边谈论剑术,青史上记载的许多侠客,都是其模仿的对象。不知何故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今河北省)衡水主簿。任衡水主簿时,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开元十年(722年)两人结婚时,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18岁),比夫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衡水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这一定是为其才华所倾倒,婚后两人恩爱,李氏安贫乐素,跟着过清苦生活。开元十五年(727年)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为人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所作之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当时人们对其诗名的崇拜。开元中与王昌龄、高适齐名。后世对其身世所知甚少,但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即“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历代被人们广为传诵,被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其《登鹤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为千古名句。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其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6首,而此6首,足使其诗名与宇宙共存。如此有才华之人,可惜终不见用,天也不假其年。这也是一切有才华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常见结局。其诗虽只流传下6首,但这寥寥数首,确为中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精华。后来亲朋好友觉得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其入仕。后来补文安郡(今河北省)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谁料不久,竟染病不起。 唐·天宝元年(742年)二月病卒于文安县官舍,终年仅54岁,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靳能在墓志铭中称其“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其一生的完美概括。其死后6年,李氏也因病而死。因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王之涣诗词联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首联)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尾联)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五言绝律·登鹳雀楼》诗 ——《五绝·送别》诗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七绝·宴词》诗 ——《七绝·九日送别》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七绝·凉州词二首其一》诗 ——《七绝·凉州词二首其二》诗
附录:【王之涣轶事、趣闻】
〖旗亭画壁〗 王之涣的诗名,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常与王昌龄、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