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峙岳,又名陶纪常、陶锄,号岷毓,1892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他家是当地的大地主,拥有一座庞大的庄园,上百间砖瓦房。小时候的陶峙岳生活优裕,不知人世的艰辛。陶峙岳6岁就开始读书,12岁考入长沙城南师范附属小学,接受儒家教育,儒家的思想在他的内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陶峙岳从小聪明好学,两年以后就考入求忠中学,由于学校管理不严,家人怕他荒废学业,将他转入湖南陆军小学。这成为他生活转变的关键。从小受儒家文化熏陶的陶峙岳,没想到自己会从此走上从武的道路。虽然学校当局对学生封锁消息,不让学 生接触政治,但社会上发生的事还是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革命党人的秘密宣传活动、长沙的抢米风潮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学校,使陶峙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11年,陶峙岳奉父命回乡结婚,新娘子叫周庆仪。他们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但婚后两人感情很好。新婚不久,传来了广州革命党人在黄花岗起义的消息,陶峙岳受到鼓舞,决心去武汉投考陆军中学。他辞别了父母和新婚的妻子来到武昌,考入陆军第三中学。开学不到两月,便爆发了武昌起义,陶峙岳和同学们满怀革命热情,拿起武器,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陶峙岳被编入黎元洪都督府的警卫队,后来部队解散,陶峙岳于1912年回到学校继续读书,并在同一年参加同盟会,成为同盟会会员。1912年秋天,武昌陆军第三中学迁往北京,改名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4年陶峙岳从该校毕业。毕业以后在部队里接受了半年的入伍训练,这是陶峙岳经历过的最艰苦、受折磨最多的一段日子。他常常自吟“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用以勉励自己。
1915年,陶峙岳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一年以后,毕业回到长沙,在湖南省督军公署任参谋处办事员,不久,即担任上尉参谋。1917年,陶峙岳奉命训练从绿林招编的部队“护字营”。对于这支野性难驯的部队,他注意从感情上打动他们,再慢慢晓之以理,很快就训练出一支纪律性很强的队伍,赢得官兵的喜爱和尊敬。
不久,他率领“护字营”参加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战斗,在战斗中全体官兵英勇作战,表现出很强的战斗力和良好的纪律性。陶峙岳也因指挥出众、表现突出,被提升为独立工兵营营长。
1926年,北伐军击败军阀吴佩孚,攻克长沙,陈耀祖率部归附长沙,接受改编。陈耀祖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2师,陶峙岳任团长。不久,独立第2师誓师北伐,进入湘鄂边境马回岭一带,担任主攻任务,他们在马回岭车站和敌军正面相遇,展开激烈的战斗,在兄弟部队的相继增援下,全歼敌军,乘胜赶往湖口、武穴等地追击逃敌,在江西合围孙传芳部队,此后配合北伐军其他部队一举收复江西。1927年独立第2师进军安徽时,在当涂和敌军展开了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这次战斗双方相持不下,伤亡都很惨重。三天三夜的激战,既是力量的对比,也是意志的较量,独立第2师坚持了下来,最后占领当涂,取得胜利,并同兄弟部队一起收复南京。陶峙岳作战有功,被晋升为少将团长。1927年4月,陶峙岳经贺耀祖介绍加入国民党。1928年,蒋介石为达到其反革命目的,统一整编国民党部队,陶峙岳任第40军第3师中将师长。1928年5月,陶峙岳的部队奉命进驻山东济南。此时,日本侵略军制造了惨无人道的“济南惨案”,国民党当局一再令部队不得出击,使陶峙岳领导的第7团被日军强行缴械,军长贺耀祖被辙职,陶峙岳虽然免受处分,但也看清了蒋介石不顾国家民族尊严、自甘屈辱的嘴脸,他感到这次惨案是“平生之耻”。此时,陶峙岳被调到第24旅任旅长,后又兼任第8师副师长,奉命率部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第8师奉命调往江西,参加“围剿”红军。第8师未与红军接触,“围剿”即被粉碎。第二次“围剿”中,第8师仍未与红军交战。7月,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围剿”。黄陂之役中,陶峙岳旅大败。陶峙岳只得率领为数不多的几个随从仓皇逃跑,之后辞去旅长职务,告假回到长沙。这是陶峙岳第一次与红军作战,这次失败成为陶峙岳心头的悔恨之结。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多次沉痛检讨自己的行为,认为这是他人生的污点。由于陶峙岳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因而多次受到疑忌排斥,屡遭贬逐,只得在夹缝中求生存。面对国民党内部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陶峙岳苦闷彷徨,深感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陶峙岳任第8师师长,奉命由陕西带领部队增援上海。在蕴藻滨一带,全体官兵同仇敌忾,一举击败守敌。之后,日本陆空军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势,敌我力量悬殊,陶峙岳率官兵顽强抵抗,坚守阵地二十二天,他自己也赢得“抗日名将”的美誉。1938年,陶峙岳被调往陕西河防部队,先后任国民党第1军中将军长、第34集团军副总司令、第一战区政治部主任、第37集团军副总司令、河西警备总司令等职。实际上,陶峙岳在河西部队是没有实权的。蒋介石的亲信胡宗南实权在握,多次剥夺陶峙岳的兵权,陶峙岳闲居西安,内心的苦闷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