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毛泽东同为湖南老乡的陶峙岳,堪称开国将军中的老大哥。1911年辛亥革命,他参加了武昌起义,不久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6年,陶峙岳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以后历任湘军的营长、团长、师长、军长、西北长官分署副长官,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陶峙岳在新疆举行和平起义,投身革命,,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逝世前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副主席。
陶将军在诸多位开国将军中称得上是位寿星,他享年97岁,是迄今最为长寿的共和国将星之一。
陶峙岳文化水平较高,文武相济,素有儒将之称。除军事理论外,他诗词歌赋和书法都有相当的造诣。早年,陶峙岳投身国民革命时,满腔热血,两次国共合作,他都是热情的支持者。
抗日战争中,他奋力与日军作战,不但没受到国民党的支持,反而遭到蒋介石嫡系胡宗南的排斥,曾两度被驳夺了兵权,也是从那时起,陶峙岳认清了蒋介石的本质,与蒋介石产生裂隙,这是他后来背叛蒋家王朝,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原因。
解放战争中,陶峙岳认清了识局,开始与中国共产党合作。他随同张治中将军到新疆,后任新疆警备总司令。
当时,陶峙岳对蒋介石破坏和平谈判感到失望,对中国前途十分担忧。一向对共产党有好感的"和平将军"张治中,,受周恩来等人之托,欣然同意设法将国民党反动派拘押在新疆的130多名共产党干部送回延安。
对这一"通共"的行动,陶老十分赞同,并周密仔细地筹划。为在路上避免麻烦,陶峙岳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他信任的警备司令部交通处长,由他专程护送,长途跋涉,武装保护,受得这批中国共产党的宝贵人才,逃出虎口。
这批得救的人中有杨之华、马明芳、张子意、高登榜等同志及家属。这里不仅有张治中将军的功劳,也有陶峙岳的功劳。对此,中国共产党一直不能忘记,这也为他后来在新疆和平起义做了铺垫。
陶峙岳又名陶纪常、陶锄,1892年,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大地主家庭里。他家有一个庞大的庄园,光砖瓦房屋就有百间之多。因此,陶峙岳一出生,就过着优裕的生活。
6岁时,陶峙岳开始读书。儒家的教悔成为他行动的圭臬,和为人处事的准则。仁智礼义信,温良恭俭让,从小就在陶峙岳心里打上烙印。
1904年,陶峙岳12岁,来到省城长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城南师范附属小学。在这里,他学习2年后,考入中学。
家人看到这所学校纪律松弛,学风很差,害怕陶峙岳受不良影响,执意将他转入湖南陆军小学继续读书。
这对陶峙岳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他从小有意从文,没想到,由此却走了了从武的道路。
在这所学校里,陶峙岳受到新思想的影响,世界观有了较大的变化。这时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党人到处宣传新论,湖南人民群众在这一思潮的启发下,爆发了"抢米风潮",一时处于革命的风暴漩涡之中。
虽然陶峙岳所在的学校规定学生不准谈论政治,不准参与国家大事,但革命思潮是任何人挡不住的,越是封锁,学生越是好奇,越是参与。
1911年,19岁的陶峙岳回到家乡,与族叔的外甥女完婚。那时候,这件事对他这个年纪的人,似乎是例行公事,一切由长辈定夺,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是一个孝子来,只有从命。
此时,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武汉爆发起义。新婚的陶峙岳,对家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当革命需要之时,不可龟缩一隅,要为革命做些事情。父母知道不可阻拦,由他自便。就这样,陶峙岳来到武汉,考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当时,学校已经不能正常学习,学生们自愿支援起义新军。有进步思想的陶峙岳,和同学们一道,热情地加入革命队伍中。
学生们拿起枪支,建立组织,成为支援起义军的一支新的力量。不久,陶峙岳被编入黎元洪都督府的警卫队。后来,这支部队来到了涯湖南,准备长沙起义。但随着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部队解散。第二年,陶峙岳只好返回学校继续读书。
这年,陶峙岳参加了同盟会,成了会员。
1912年秋,陶峙岳所在的学校迁往北京清河镇,改名为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5年,他转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科。毕业后,陶峙岳回到长沙,在军公署的参谋处,任上尉参谋。
1917年,陶峙岳奉命训练从绿林招编的部队。他从小受过专门教育,加上性情温和,深受官兵欢迎。不久,这支部队成为一支有较较好纪律的部队。在驱逐张敬尧的战斗中,陶峙岳率领部队勇敢作战。
由于在逐张作战中,陶峙陶指挥出从,表现超群,不久,被任命为工兵营长,1925年,任上校团长。
1926年,陶峙岳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2师。陶峙岳等一批军官积极赞成北伐,向往革命。独立2师进入湘鄂边境,在马回岭一带,他们奉命担任主攻,与敌人展开全面激战。在兄弟部队的支援和配合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