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事。
1976 年9 月9 日毛泽东逝世。不久,姚文元就布置手下的人写了“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笔者注)社论,并且亲自写好了社论的提纲,口授了大体内容。
姚文元是否考虑过毛泽东逝世后,他要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等人断绝帮派联系呢?显然是考虑过的。在1976 年9 月13 日的日记中,他写到了自己的矛盾心情。那时,人们已经开始“疏远”和“不满”江青了。姚文元还记载:不知为什么,13 日上午,华国锋、王洪文、他本人一同会见前来吊唁毛主席的外宾时,江青却没有参加会见。“后来江青提出政治局开会,在会上,因为遗体问题和华国锋吵了起来。她的言词很激烈,大家都不满意,这样下去很危险。”
但是,姚文元经过反复权衡,最后还是下决心与江青等人站在一起。这固然是因为他们思想体系是一样的,但也是因为姚文元的“押宝”:他认为华国锋软弱,成不了大气候,老干部们都老了,早晚要下台,只有与江青、张春桥搞在一起,自己今后才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他还想到,江青是毛泽东的夫人,没有人能把她怎么样,今后她还会在中央占有很大势力;还有一点,姚文元是张春桥赏识并一手提拔上来的,姚文元相信,继续听张春桥的,没有错。
他还在日记中还写道:“我要振作起来,要充满信心,为了孩子,也要勇敢地投入战斗。”“记住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我喜欢的生活是战斗!”
9月15 日,姚文元决定,把他篡改的毛主席临终嘱咐“按既定方针办”加进社论稿中。9 月16 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以《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为题,发表了这篇社论。姚文元认为,这样最保险,可进可退,如果“四人帮”成功了,他姚文元可以算是立了大功的人;如果“四人帮”失败了,他姚文元只是抓一抓中央定的宣传方针,算是跟人跟错了。1980 年底,中央专案组在审讯姚文元时,曾经问他,为什么要捏造毛主席临终嘱咐?姚文元如此回答:“毛主席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使我感到用了这句话可以至少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稳定,就是说解决‘四人帮’问题可以不会马上发生。” 围绕两句话展开的斗争
姚文元宣传“按既定方针办”的举动,先是引起了叶剑英的警觉。当“两报一刊”社论发表后,叶剑英在“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的下面用红铅笔画了一条杠,在旁边打了一个大问号,交给华国锋,目的是提醒华国锋注意。但华国锋却没有注意到叶剑英的提醒。
9月17 日,上海《解放日报》以大标题的形式宣传“按既定方针办”时,叶剑英拿着这张报纸找到华国锋,当面对华国锋讲:“按既定方针办”这句话与你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传达的“照过去方针办”不一样,他们说“按既定方针办”是毛主席临终嘱咐,是别有用心,因为毛主席写“照过去方针办”六个字时,还是1976 年4 月30 日,距毛主席去世还有4 个多月,毛主席那时还能会见外宾,怎么能说是毛主席的“临终嘱咐”呢?
叶剑英这一席话,引起了华国锋的警觉。1976 年9月30 日晚上在天安门城楼座谈会上,华国锋根本不提“按既定方针办”。接着,华国锋于10 月2 日在乔冠华送来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大会第三十一届会议上的发言稿》中,把“按既定方针办”的字样统统删掉,并且专门写了一段批语:“此件我已阅过,主要观点是准确的,只是文中引用毛主席的嘱咐,我查对了一下,与毛主席亲笔写的错了三个字。毛主席写的和我在政治局传达的都是‘照过去方针办’,为了避免再错传下去,我把它删去了。建议将此事在政治局作一说明。”
华国锋这一批示传下来后,叶剑英立即在自己的名下画圈,批示“同意”。奇怪的是:王洪文也在自己名下画圈,跟着叶剑英批示“同意”。王洪文是不是也有与姚文元同样的想法,想要留一手呢,抑或他糊里糊涂,不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因王洪文已死,这一点只能作为历史悬案了。看到华国锋的批示后,张春桥在写了“同意”二字之后,又写了一个批注:“国锋同志的批注,建议不传达,免得引起不必要的纠纷。”张春桥这一手确实厉害,华国锋的批示不下达,就等于被封杀了,这样,全党全国人民并不知道真相,“四人帮”就可以继续大肆宣传“按既定方针办”了。姚文元看到华国锋的批示后,心中明白,华国锋这个批示是针对“四人帮”的,特别是针对“四人帮”中的他。他感到,华国锋已经站到了老干部一边。他由此想到了自己将面临的政治抉择:是就此罢手,还是继续与江青、张春桥、王洪文搞“四人帮”?他选择了后者。
于是,姚文元根本不理睬华国锋的批示,照样宣传“按既定方针办”。但是,他没有想到,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正是在“按既定方针办”问题上,华国锋更加认清了“四人帮”的本质。1976 年10 月6 日,“四人帮”被粉碎。(摘自《文史博览》2009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